立夏 万物皆长大,故有诗
本帖最后由 赵艳 于 2016-5-5 10:42 编辑立夏
一年中的第7个节气。2016年5月5日am9:42,太阳到达黄经45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色冉冉遍天涯。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图经》云:王瓜处处有之,生平野、田宅及墙垣,叶似栝楼、乌药,圆无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细而多糁,又名土瓜,一名落鸦瓜,今药中所用也。《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立夏三候一年有24节气,每个节气又有三候,共72候那么,立夏三候又分别是什么?
蝼蝈鸣
蚯蚓出
王瓜生一候:蝼蝈,小虫,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谓之土狗是也;一名蝼蛄,一名石鼠,一名螜【音斛】,各地方言之不同也。二候:蚯蚓即地龙也【一名曲蟺】,《历解》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三候:《礼记》郑元注曰:即萆挈。……《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为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立夏·习俗迎夏仪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立夏日,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在江南,文人墨客们未免有惜春之感,故备酒食为欢,名为饯春。
崔骃在赋里说:“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吴藕汀《立夏》诗也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立夏见三新
江苏一带,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
另有“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为鲫、咸蛋、螺鰤、熄鸡、腌鲜、卤虾、樱桃肉;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麦蚕、笋、蚕豆、矛针、豌豆、黄瓜、莴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还有的地方尝新活动为吃煮鸡、鸭蛋。立夏“称人”
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秤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斗囫囵蛋
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每逢节令必须要借用经典句式:当我们谈论古诗词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立夏 》左河水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
《立夏》陆游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寓言二首》贾至春草纷碧色,佳人旷无期。悠哉千里心,欲采商山芝。叹息良会晚,如何桃李时。怀君晴川上,伫立夏云滋。凛凛秋闺夕,绮罗早知寒。玉砧调鸣杵,始捣机中纨。忆昨别离日,桐花覆井栏。今来思君时,白露盈阶漙。闻有关河信,欲寄双玉盘。玉以委贞心,盘以荐嘉餐。嗟君在万里,使妾衣带宽。
《念奴娇·壶中天》朱元夫人生有酒,得闲处、便合开怀随意。况对寿、龟仙鹤舞,犹直壶天一醉。蚕麦江村,梅霖院落,立夏明朝是。樽前回首,去年四月十二。依旧洛里吟窝,华台书隐,心事无怀氏。偃鼠醯鸡空扰扰,海月天风谁寄。珠璧祯祥,斗牛光景,预可占斯世。先生出否,明年方六十岁。
《日忆京师诸弟》韦应物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乡中每以寒食立夏之间省坟客夔适逢此时凄然》陆游(一)松阴系马启朱扉,粔籹青红正此时。守墓万家犹有日,及亲三釜永无期。诗成谩写天涯感,泪尽何由地下知。富贵贱贫俱有恨,此生长废蓼莪诗。(二)手持绿酒酹苍苔,今岁何由疋马来。清泪不随春雨断,孤吟欲和暮猿哀。皂貂破弊归心切,白发凄凉老境催。誓墓只思长不出,松门日日手亲开。
《立夏前二日作》陆游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山中立夏用坐客韵》文天祥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立夏诗画》吴藕汀多年不见小黄鱼,寄客何来樱笋厨。立夏将离春去也,几枝蕙草正芳舒。
今日立夏乌云渐渐稀疏,我跳出月亮的圆窗跳过一片片美丽而安静的积水。回到村里在新鲜的泥土墙上青草开始生长,每扇木门都是新的都像洋槐花那样洁净,窗纸一声不响,像空白的信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