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印象——南丰水粉
一到不了的地方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世界都叫做家乡我们一直向往的是家乡的味道☺南丰印象之南丰水粉
➀南丰水粉是南丰的一种名小吃,在2000年江西省食品展销洽谈会上定为“江西名小吃“,同年又获江西省首届美食节优秀奖。南丰水粉历来就是老百姓的早点之一,一大早去吃碗清汤粉(猪骨汤)是南丰人的早餐饮食习惯,一年四季百吃不厌。自古以来南丰县城老街东南西北四门街上都有水粉店,解放前南丰县城较有名的粉店由汤付如老板经营“怡和粉店”。揭留孙经营的“六味鲜”粉店和吴老三经营的“吴老三”粉店。最有名的算“五味馆”的粉,当时流传着“五味馆的粉,易吃难等”。形容生意十分兴隆。人们一大早吃一碗粉要排个长队,等候多时才能吃上。
➁水粉本身就是你采取酸浆发制,夏天的水粉特别容易发酸,酸的同醋样的味道。南丰民间把醋称叫“小酒”,还有一个故事以前一家水粉店的走座人员又称“店小二”一天看到一位乡下人进店来吃粉,马上招呼他坐,向厨师喊到乡下人不吃“小酒”来一碗水粉啰。哪位乡下人听说后马上反应说:“你们欺负乡下人不吃小酒哇”就来一碗带小酒的粉,吃后发现味道较酸,就说你们的水粉不好吃太酸了。店小二说我说你乡下人不吃“小酒”吗,你说你吃我们就加了点醋,可能加多了点,下次不放“小酒”欢迎再来过。其实是早一天没卖完的水粉发酸的原因,为了不浪费把它用这种叫卖的方法卖出去。以适应不同味道的食客,或许也是一种经营方式。
➂南丰水粉的制作要求特别高,传统方法是:首先必须选用一级白早米做原料,然后浸泡大米、石磨磨米、酸浆发酵,布袋过滤压浆、揉粉成圆团、上锅蒸煮熟、石臼打烂。搓成长团放入铁制粉筒压榨,经做粉师傅人工坐上压榨,叫坐龙杆。(利用木制工具)一次次增加木块加压,粗细粉丝从铁底板小孔压出,成形于塘锅中煮沸捞起,再放入冷水缸内冷却,最后捞起待用等多道工序。现在,南丰水粉制作工艺简单多了,原料换成小谷子米,用磨米机磨米,石臼改用搅拌机、现用机器挤压水粉。南丰水粉纯白光滑,细如纱线。
➃
出筒粉的来历,传说北宋期间,南丰县城出了一个有名的孝子,名叫李贵仁。小时候,李贵仁家境贫寒,其父因病去世,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又给他娶了媳妇,一家人和和美美地过日子。时光转眼既逝,李贵仁的母亲已年过七旬了。由于年轻时过于操劳,她变得体弱多病,吃不下干饭,只好喝点稀粥,看着母亲日浙消瘦的面庞,李贵仁心里着急,他想做一种既能让母亲吃饱又能吃得下的便食,想呀想呀,突然,他灵机一动,跑到厨房,选好一些大米,把米磨成粉后,再过滤,然后又搓成团,煮成熟食,装在一个钻有小孔的竹筒中,用小木板挤压,制成了一种线条形的食物,又配上一些调味料,端到母亲面前。母亲尝后,欣喜异常地说:“真是好吃,又滑又嫩,这是什么东西呀?”李贵仁随口答到:“出筒粉。”母亲将信将疑地把整碗粉连汤一起吃了,看到母亲吃得津津有味,李贵仁就天天为母亲做出筒粉,母亲的身体也渐渐康复了。从那时起,李贵仁做的出筒粉的手艺被村里人知道了,大家都学他做了起来。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做水粉的手艺风行了整个南丰县城,成了人们最喜欢吃的一种便食。
➄除县城外许多乡村也有水粉作坊,较有名的水粉洽湾、莱溪、杨梅坑、茶花庙、东坪、市山、彭家堡、水坑尾、瑶浦、桥背街等。以前靠近县城的农村村民靠做水粉搞副业,经常到县城里上户兑水粉,用一斤大米加一毛五分钱即可兑到二斤半水粉,极大的方便了市民的生活需求。特别是冬天人们一清早就到做粉坊去吃出筒粉,搞点酱油、辣椒一拌就能吃,味道“好极了”。 特别是在县城老人们一大清早就到做粉店坊去吃出筒粉,即每天清早第一锅做出来的水粉,特别细腻嫩滑,俗称“出筒粉”。
刚做好的出筒粉▼
➅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南丰的早点店基本都有水粉卖只要你想吃鱼、牛肉、还是猪肉、猪肝肠、等随时就可以买到,用这些来加工泡粉做汤味道极其鲜美,只要品尝过的人,定会赞不绝口,回味无穷。
南丰水粉已经是南丰饮食的一种文化,在每个南丰人的心中味蕾中都是不可磨灭的。游子们常回家看看,尝尝只属于家乡的味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