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志】玉清竹节为基本,永使人间浩气留
桃园结义薄云天,偃月青龙刀刃寒。 一骑绝尘走千里,五关斩将震坤乾。 忠心报国为梁栋,肝胆护兄铸铁肩。 一去麦城无复返,英魂庙里化青烟。道教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人们常说为"关帝",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
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他的忠、义、勇、智、仁,足以让我们后世之人敬仰学习。因此,很多的地方都会在特定的日子为纪念关帝而举办重大的庆贺与传承仪式。在我们南丰的洽湾船形古镇和付坊港下古村尤为盛行,体现出了南丰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洽湾船形古镇 ▼
在洽湾这个充满古韵的船形古镇中,关公的忠义,智勇流传千年。
听村内的老人说,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关公磨刀过生日,村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关帝会,以祈求风调雨顺!
村民们早早地作好打算,你二十他三十的凑足了份子钱,就在村头的胡氏宗祠用门板搭起舞台。
圆桌摆满了祠堂,大厨们就在灶台上忙忙碌碌,人们到关帝殿朝拜关帝后,孩童们在这里追逐玩耍,早早赶到的村民们在圆桌上摆起了龙门阵:推牌九、打麻将,等待傍晚时分的大戏……
下午,村民们就会把关帝爷神像请出,自发的组成近百人的关公出赛游街队伍。
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村内村民们都会自发的跟随关帝爷的步伐一起走村串户,最后进去胡氏宗祠!
关帝爷的神像需要最少4到6人抬着
当暮色来临,大灶饭端了上来,酒开好,人群开始欢畅痛饮。匆匆吃完饭的演员们开始敬业地往脸上描绘油彩:生,旦,净,末,丑……他们从这一刻起,所有的表情都将在这厚厚的油彩下。
这时胡氏宗祠里已是人声鼎沸。早早请好的关帝爷神像已安放在祠堂中心,演出的演员们也到位了。化妆成八仙的演员们在音乐的开道下绕村一圈,最后进入祠堂边的仁寿宫祈福准备大戏开幕。
随着"当"的一声行板响起,二胡声声,演员依次上场,迷离的灯光中,洽湾的上空就此几晚如是,关帝老爷正坐其中,谁也不能挡住他老人家的视线……
从这一天起,胡氏宗祠最少要热闹三四天,最鼎盛时期连续唱戏十晚,夜夜戏声,日日欢声笑语。
▼ 付坊乡港下古村关公戏 ▼
港下村"关帝殿"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规模不大,砖木结构。
殿大门的上方,有一块木制的匾额,写着"天地同流"四个黄铜色大字,大殿里,关帝神像的上方,也有一块大匾额,写着"至大至刚"四字。
关公磨刀降蛇妖
传说古时的农历五月十三,蛇妖作怪,地旱干裂,玉帝派关云长找寻蛇妖,但蛇妖反怪关公多管闲事。关公大怒曰:"你不该兴风作浪,贻害生灵!待我把宝刀重磨了再来取你妖头!"于是关公便将青龙偃月刀在洞口的大石头上"咔嚓咔嚓"地磨着,蛇妖大惊归降,从此天下太平。
于是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当地群众便举行庆典,以谢关公恩情,逐渐形成传统,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的前后,在关帝殿前演几天戏。
这个节日流传至今,正值芒种时节,港下村在外务工的村民便会趁此机会赶回村里,与家乡父老团聚,虔诚地祭拜"关圣帝"。然后一起聚集在村口"关帝殿"里的古戏台前,听村里的戏班子唱戏。
村中老人说,港下村人原先都是请外面的戏班来演戏。后来,为了节省费用,也是为了方便演出,干脆创建了自己的戏班子。
李家源当年在周边村庄教了13个戏班子,如今只剩下港下这里还保存了下来!
大家一起挤在狭小的化妆间一起化妆,等待上台演出。
剧本都是没有乐谱的手抄本,至今演员家里还保存有10多本解放前的手抄剧本。
如今戏班还是26人,不过已经有了5名女演员了,演员平均年龄近50岁。
有他们的坚持,让我们的付坊港下村有了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面貌。
暮色里,旧歌戏,乡间草台唱不已。摇蓬船,听几曲,胡琴咿呀渔光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