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江西省有史以来第一座索桥南丰“旴江索桥”的建设经过
本帖最后由 南丰圈 于 2014-10-17 14:23 编辑——记江西省有史以来第一座索桥的建设经过
1986年12月。经过两年零三个月的紧张施工,一座从设计到施工完全由南丰县工程技术人员建设完成的钢铁长虹——旴江悬索桥胜利竣工并交付使用。从此,全县人民期盼已久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交通途”愿望,终于在改革开放不久实现了,同时,它也是江西建桥史上第一座悬拉索桥。盱江索桥高82米。比1962年最高洪峰记录高1米,全长320米,主跨160米,板梁引桥一跨20米。双曲拱桥二跨各为15米、12米、桥宽6米,主车道4米,两侧人行道各1米。如今,傲踞在旴江上雄伟壮丽的旴江索桥,已经平安经历了21个春秋的考验,特别是经受了2002年6月15日南丰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的洪峰和铁质采沙船撞击的考验,今日的索桥,不仅成为人们往来和物质交流的通渠要道,也成为人们游览旴江周边美景及锻炼身体的最佳胜地。
旴江是南丰人民的母亲河,她以源源不断的乳汁哺育着30万南丰人民,滋润着广袤富饶的田野、橘园、山林。在平时,因为她有清澈、甜美的水质、潋滟迷人的微波,同时两岸有青翠秀美的山林、橘树和厚重的人文景观,人们总喜欢在她周围流连,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她的美景;而六七月雨季到来之时,她也突然暴怒,一日徒涨10多米,变得咆哮如雷,横冲直突,桀骜不驯,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旴江从西南东三面合抱县城琴城镇,把县城与南边半壁河山一分为二,使两岸成为难以逾越的天堑。千百年来人们都盼望有一座便捷、予民以往来的桥梁。南丰自唐代设县以来,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历朝都投巨资在旴江县城段建桥,据旧县志记载的23次之多,其中仅石桥就建了五次,但均被无情的洪水冲毁,绝大多数时间靠摆渡维持,即慢又不安全。解放后,政府曾三次修建便民桥,1960年建木桩便桥,1963年改建竹筏浮桥,1965年造木船浮桥。三次都没能维持多久,就被肆虐的洪水毁坏,只好又靠旧式摆渡。纵观千百年来,虽有数十次建桥的历史,但都没能维持几年,多则两三年,少则一年,最长的也只有九年。
1983年,县委、县政府顺应城乡人民的迫切要求,解决两岸因交通不便,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带来的不利影响,决定在南门渡口建桥,先期组织人员对建桥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必要的考察。1984年6月20日县委丰党发(1984)42号文件,正式成立以颜超华(时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法委书记)为总指挥,王中松(时任县建设局局长)、夏当兴(时任县建材公司经理)、涂重生(时任县建设局技术股长、助理工程师)为副总指挥的建桥指挥部,同时抽调谷威师傅和部分退休人员,负责建桥工作。
通过考察,在总结分析一千多年建桥数十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实用、节省和美观的要求,指挥部同意涂重生同志建造索桥的建议方案。这一方案关键就是解决两个字:“疏”和“阻”。过去建桥屡建屡垮,究其原因就是桥墩阻了水路,现在提出“疏”字就是用悬索技术,除两头外160米的河面不设一个桥墩,使水流畅通无阻。指挥部提出的方案,得到县委书记和县长的肯定,并很快的到批准。
方案批准后,指挥部立即开始工作。首先是设立工作小组,进行人员分工,指挥部共调集人员14人,设立四个小组:王中松同志负责行政事务和财务组,章文杰、赵仲分别任出纳和会计;夏当兴同志负责物资供应组,李辉担任核算、物资调配,夏大俭、曾圣谭担任材料管理,甘洪华任仓管;施工技术组由涂重生负责,谷威为助手;夏学成同志负责总务,还请了一位电工刘师傅,负责用电管理。除正副总指挥4人外,10人中有8人是退休人员,他们都是不拿报酬为建桥义务服务的。
1984年下半年,县委、县政府对建桥方案进行了复议,决定悬索桥的建设照原方案继续进行,由于当时在江西没有建造悬索桥的实例,南丰建桥工作是开创江西悬索桥建设的的先河,为慎重起见,县长指示将设计图纸上报有关专家评审,我们找到省交通厅,答复是;“江西尚无类似工程可循,也没有悬索桥方面的专家能对此进行评审。”找到南昌铁路工程处的专家咨询,他们依据铁路工程标准推断每米造价当在万元以上,他们还认为南丰没有建造悬索桥的能力。在省里遭到碰壁后,指挥部决然,派涂、谷二人远赴有数十年建造索桥经验的贵州省,请该省交通厅设计院帮助评审。贵州省设计院的领导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特意安排了一位在1958年就设计建造过悬索桥的高级工程师雷先生帮助评审,经过几天的认真审核,雷先生肯定了我们的设计方案,认为切实可行,同时也提出了几条很好的修改意见,使方案更趋合理和完美。雷先生还亲自签字以示负责。
工程一开始,就遇到一个难题,建桥所需要的400多吨质量要求很高的钢材没着落。没有钢材,工程无从谈起。当时由于改革开放不久,百废待兴,物资奇缺,钢材、水泥、木材等都是由国家统一安排,索桥由于没有纳入国家计划,而上级分配给南丰的计划钢材本来就十分紧张,不可能给建桥使用。我们曾数次请求省、地区物资部门支援,都被以没有安排计划而拒绝。在这“山穷水尽”之时,我想到北京的王兴同志,王兴同志是老革命家王若飞的儿子,在下放到东乡县红星垦殖场工作时,与我有一面之识,他待人热情,性格开朗,乐于助人。于是,我抱有一线希望,请他帮忙,在北京找到王兴后,问题解决得出奇地顺利。原来王的夫人张延中(老革命家张鼎丞的女儿)当时任冶金部人事司司长,他们夫妇都十分关心江西的建设,她把我们请求支援的介绍信拿去后,第二天就拿来武汉钢铁厂400吨钢材,贵州钢丝厂68吨钢缆的调拨单,这些钢材指标经物资局帮助串换成建桥所需各种不同规格的钢材,保证了建桥施工的顺利进行。
钢材困难解决后,又遇到工程上的第二个难题,北岸主塔桥墩基础沉井遇到障碍,施工无法进行。我们判断是古桥的坍塌桥基,请来省地矿912地质勘探大队,他们建议用钻机钻孔灌浆替代沉井的办法。按他们设计方案开机后,由于基石不是固定的,石块随钻头位移,不能成孔,终以失败而告终。
余下惟一的办法就是请潜水员下水清除,找到省交通厅港航工程处,他们提出的高昂费用,超过我们全部预算,同时还不能保证成功。他们也如实地告诉我们,全国当时都稀缺潜水员,潜水员是比飞行员还更稀缺的特种人才,建议我们去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找找看。指挥部只好派王中松去上海等地联系,却都因任务忙遭到拒绝。最后当兵出生的王中松找到东海舰队37705部队,部队领导得知地方建设遇到无法解决得困难后,立即答应支援。第二天就派出东海舰队中潜水人员最集中、设备最先进的防救船大队一个中队12人,其中潜水员8人,机械师3人,在单中队长的率领下专车赶赴南丰。一到南丰的第二天就开始作业。由于水下乱石太多,且块头特大,有的重达一两吨,施工进度缓慢。过了近两个月,部队基地领导考虑潜水员战士作业已超过一年的工作量,决定另派出一支有10名潜水员的中队,并携带大型空气压缩机组设备,由侯中队长带队来南丰替换,由于设备更先进,工程进展加快,又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沉井顺利落在9米深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建桥工程最为关键的一项任务。
为了感谢海军官兵对南丰建桥工作的无私奉献,我和指挥部的几位领导同志带着中共南丰县委、南丰县人民政府署名的锦旗和南丰特产蜜桔,将凯旋的官兵一直送到海军东海舰队基地,代表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向舰队官兵表示深深的感谢。在基地我们受到热情款待,当基地领导了解到南丰实际情况后,一再表示感谢南丰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对部队官兵的热爱和关怀,还把按规定至少应当收取的34万元作业费一笔勾消,给南丰送上了一份军民鱼水情的厚礼。
这次海军官兵支援南丰索桥建设前后三个多月,我们只花了油料费、交通费、潜水官兵在招待所的住宿费和必要的生活费,最奢侈的是买了一台电视机给官兵休息时观看,总共花费不到3.6万元。如果没有解放军的无私支援,南丰旴江索桥的建设不仅会被迫放慢进度,延误竣工时间,还要多付出数十万元的高昂费用。
在两年多的建桥过程中,指挥部14名工作人员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精干、守纪、团结奋进的集体,大家心往桥上想,劲往桥上使,不但保证了设计、施工、用材质量完全可靠,而且处处精打细算,千方百计节约成本,使总支出降低到95.5万元,平均每米造价成本在3000元以下,不及当时同类工程的30%,而桥的质量,经受了车辆重压和洪水的考验,堪称一流。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受到设备条件的限制,有些技术工作本来是难以完成的,但就是凭着集体的智慧和踏实的工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如在解决建设精度和垂直度要求很高的30米索塔和钢缆长度值的技术难题中,涂重生同志用简单的设备,做出了符合标准的精品,又快又省地完成了任务,且技术上有所创新;谷威同志在承担纲桁架、索夹等金属构件中,否定了权威部门工程专家“南丰县无力制造”的断言,独自设计和组织、监制出全部金属构件,还节省了一半以上的资金。桥梁吊装是最后也是成败关键的一道工序,指挥部拒绝了福建林业施工公司12万元吊装费的要求,由谷威指挥水电局预制厂施工队,用普通卷场机等设备,一次吊装到位,质量达到全优而费用不到3万元。
1986年11月,历时800多天的索桥建设全部竣工。由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和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杨向阳先生为大桥题写的“旴江索桥”的桥名高高屹立在南北两端墩台之上。整个工程共消耗金属构件180余吨,吊装纲件120余吨,浇筑混凝土2000余立方米,石方1000余立方米。由锚达碇、塔架、悬吊系统、桥面系统、引桥五大部分组成的旴江索桥以美丽的雄姿横跨在旴江之上。
同年12月,由有关方面组成的专家组对江西第一座索桥——旴江索桥进行了验收,作了重压试验,质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签署了验收纪要。接着省市县有关方面的领导、各界人士和群众数千人举行了通车典礼,时任县委书记余鼎革,县长谢允森和分管工交的副县长柯建中为大桥通车剪彩,桥上四辆载重货车、大客车和七八辆小轿车缓缓通过,两岸观礼群众如潮,欢呼声响彻云霄。
2002年6月15日,南丰发生了有水灾记录以来的最大洪峰,比1962年最大洪峰高出0.6米。时任南丰县委副书记的黄应根同志按照县委常委分工,负责索桥的管护工作,亲眼目睹洪水带来的大量悬浮物,特别是同时连续三艘无人操作而失控的采沙铁船正面冲击桥面的全过程。他介绍说,当洪峰到来时,水漫过桥面,大量漂浮物堆积在桁架和吊索之上,巨大的冲击力使桥身向下游来回弹荡,这时,三艘失控的采沙船像箭一样先后冲向桥面,发出轰轰巨响,他以为这下索桥无力承受,必会冲垮,谁知奇迹出现,只见桥身稍微下摆上斜,将采沙船紧紧压向桥身下的洪水中,三艘采沙船撞击桥身后,皆潜入桥下洪水,好久才相继浮出下游的水面,而索桥虽略有偏移,却安然屹立未动。正是这三艘采沙船,通过索桥后,将下游的南丰大桥冲断三孔。事后经简单修复,南丰索桥很快便恢复通行,至今未出现过安全与质量隐患。
2002年“6·15”特大洪水后,江西省交通厅工程质量检测站对索桥进行了检查,写出《南丰盱江索桥现状检查报告》,报告中有这么一段话:“在当时各方面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桥梁的设计和建造者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是一个奇迹……”这段话也是对南丰索桥建设指挥部及全体参与设计和建造者最公正的评价。图文转自王国辉QQ空间 太了不起了,好像每户人家还捐了款 中国人民的智慧真的了不起! http://www.nfquan.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23.png
http://www.nfquan.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60.png
http://www.nfquan.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23.pnghttp://www.nfquan.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23.png
我是没听说有捐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