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智慧】烦恼即菩提
本帖最后由 高翔 于 2015-1-26 16:04 编辑烦恼即菩提
此句出自《六祖坛经》。在《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将这句话做了衍申:「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大意是,前念如果执着境界,对所面临的环境产生好或坏、有或无等等反应,那就是烦恼;如果念头一转,下一念离开前念所产生的种种分别、执着、计较,这就是智慧。
菩提是觉悟、开悟、智慧之意。乍听之下,似乎离开烦恼就可得到菩提;其实,烦恼和菩提并无不同。这些都是心的作用。如果心中有计较的念头,那就是烦恼;如果心中没有计较的念头,但仍照样活动、照样起作用,这就是菩提。
在平常生活中,这种情形太多了。有人要克服困难,结果困难更多;有人要打倒敌人,结果制造更多敌人;有人要追求欢乐,结果欢乐离自己越来越远。那都是因为不明白不论苦难也好、敌人也好、幸福也好,都未离开自己的念头。自己的念头如果自私、狭隘,就把自己困住了。
所以,我经常劝烦恼中人一句话:「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如果前面有一座山横阻着,非撞山不可吗?爬过山、绕过山要比撞山好多了。当然,你可以凿一条隧道穿过去,但若仅为你个人通过,用这种方式并不符合效益。
聪明人自己找路走,不会非得如何不可、非达到什么目的不可。我也常说,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非你不可,也没有一件事是非我不可。但能让你去努力的,就应该去努力;应该让我走过的,就应该走过去。
因此,有智慧的人,随时随地过得轻松自在;有智慧的人,即使强敌当前也不会感到恐惧。有力量战斗就勇往直前,如果被逼到死路,不战也得死,此时智者既不会恐惧,也不会烦恼;因为,既然非死不可的时候到了,恐惧也没有用。
这里有两个重点。第一,世界上没有一定不得了的事;第二,世界上没有非我不可、非你不可的事。然而,既然人还在世界上,就要尽现在已有的责任,运用眼前一切资源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智者,既不逃避,也不逞强。
“烦恼与菩提,皆是一心,本无自生, 能转烦恼为菩提, 即是转识成智义。”这是禅宗的主旨,也是禅宗的最高境界了。
《金刚经》有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告诫人们,不要执著妄念,烦恼即是菩提。就好像六祖听完童子在念叨的无相偈后,言下开悟,识自本心,即见本性。很快得到师傅的印证。至于说,“烦恼即菩提”,在现实生活中具体有何意义。坛经中,六祖慧能将这句话做了衍申: “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菩提是觉醒、开悟、智慧的意想;烦恼是迷惑、愚昧、困扰的意思。悟了是菩提,迷中是烦恼。烦恼和菩提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心的作用。如果心中有分别、执着、计较的念头,就是烦恼;反之,虽然心仍然照常活动,照样起作用,但是没有自私自利的分别、执着与计较的念头,就是智慧。
多数人因为执迷不悟,才出现了烦恼、困惑等等,各式各样不好的心情。其实这些都未曾离开自心的感受,不知不觉之中就出现烦恼。有时现之于色,有时藏之于心,有时候,无明一动,什么也不知了。无明一作怪,就糊涂了。所以烦恼是障道的因缘,修道的绊脚石。话又说回来,不能没有烦恼,为什么?因为“烦恼即菩提”。俗话说的好: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入转,人不转心转。”若会用,烦恼就是菩提;若是不会用,菩提变成烦恼。譬如菩提是水,烦恼是冰,水就是冰,冰就是水,水冰同体,没有什么两样。寒时,水结成冰;热时,冰化为水。换言之,有烦恼时,水结为冰;无烦恼时,冰化为水,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正如《维摩诘所说经》称道之“一切烦恼为如来手中” 。
若无烦恼磨练,不但难发大心,纵小有成就,一遇环境逼迫,即随境转。如二祖之立雪断臂,六祖之卖柴舂米,憨山之为法入狱,乃至或行乞执役,或燃指烧身,或舍身饲虎,如此之例,不胜枚举,无一不从艰难险阻中磨砺而来。所逆行,何能返本?逆行之道,不独学佛为然,一切事事物物,莫不皆然。如剑不磨,则不利;玉不琢,不成器;天无秋杀冬藏之逆,何能成春生夏长之荣;人无坚苦卓绝之逆行,何能创济世利人之功业。由此可知烦恼之火,即菩提之因。
惟处于暗,故生求明之心。惟其烦恼,故生厌离烦恼之心。释迦佛当日,因见生老病死苦,方立不断八苦不回王宫,不成正觉不转法轮之愿。乃至更历五年访道,六年雪山,一麻——麦之苦,方得圆满菩提。而众生在生死烦恼苦海之中,执迷不悟,不但不能认烦恼为善知识,而且在烦恼中造烦恼。
学佛人眼光要远,心量要大,不可贪求小利,不可固步自封。须知刁二能大舍,即不能大得;不能大苦,即不能大乐。故儒家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不但学佛如此,即世法中欲负大任,亦须久经磨练,深研苦思,方能成功。所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不但化烦恼为菩提,且能化度一切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