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圈 发表于 2015-11-11 11:04:38

独具特色的“南丰妆迎”于2015年11月10日下午举行了


远古时期,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无法把握自身命运,只能祈求苍天或神灵的保佑,久而久之衍生出形式多样、带有迷信色彩的祈福活动。“南丰妆迎”主要源自民间对军峰三仙的崇拜与三仙赐福的企盼,类似活动全国各地均有,即形式上相似于皇宫出迎,内容上相似于民间“迎神赛会”(北方称为“扮故事”,南方称为“抬阁”)。“南丰妆迎”主要是敬请军峰山老殿的三仙神像,进轿扛抬下山游村串街,同时,将童男童女装扮成神话剧中的故事人物进阁伴行,以求三仙庇佑与赐福。旧时南丰民间“妆迎”主要旨在求雨、求子、辟邪纳祥,颇具地方特色。
“南丰妆迎”从明代军峰老殿修建开始,一般由县缙绅耆老与各神社联合组织,以三仙行宫为平台,基本上是10年一小迎、20年一大迎。每逢“妆迎”期间,通告全县,募筹香资,封刀禁屠,沐浴斋戒,隆重热烈。有具体记载的“南丰妆迎”都是由瑶浦三仙行宫牵头举办的。该行宫在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先后举行过两次“妆迎”,活动均在30脚以上(彩架也称阁,一个彩架为一脚)。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妆迎”之年,会期达20余天。这次“妆迎”设计了27脚,每个木料彩架长6尺、宽4尺,用木板钉成上、中、下三层,上层为活座。1-2岁婴儿安坐其上,3-5岁幼儿坐中层,6-10岁儿童坐底层。这些男女小孩分别装扮成神话剧中人物,有天女散花、八仙过海、五女拜寿、观音坐莲、白蛇传等相关。若该脚“迎”的是天女散花,则三层装扮者都是天女,共15名女童扮之(若没有15名女童,则可以男扮女),身着彩服,手拿彩带,做天女替身,由16人轮流抬着此架前行。此次“妆迎”活动声势浩大,轰动全县,波及邻县,周游了瑶浦“四甲六都”自然乡村及县城四街五关。“妆迎”队伍以大旗神铳京锣开道,凉伞彩旗乐器随后,三仙神轿居中,最后装扮彩架按剧名依次前进。神轿和各脚“迎”之间,均配有彩旗、乐队、鞭炮伴随。整个游行队伍人数达2000,所到之处,男女老幼,蜂拥而至,可谓人山人海。2007年,由瑶浦三仙行宫和瑶浦村、考坑村、罗溪村(原六都)等发起,经依法报省民宗局和县人民政府批准,以“南丰妆迎”为主体活动的“江西(南丰)道教文化艺术节”于当年10月12日至15日隆重举行。整个活动由中国道教协会为指导单位,省道教协会、县人民政府为主办单位,县民宗局、县文化广电局、县道教协会为承办单位,瑶浦三仙行宫、县美术家协会、县文学家学会、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为协办单位,主要有“盛大妆迎踩街”“军峰山与道教文化推介会”“傩舞及其他民间文艺汇演”“橘园观光”等主题活动。在12日至14日举行的“妆迎”踩街活动中,共设“哪吒闹海”“七姐下凡”“八仙过海”“军峰三仙”“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演义”“麒麟送子”“白蛇传”“荣华富贵”9个迎盘方阵(一个迎盘方阵类似传统的一迎或一脚)。除“军峰三仙”“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4个迎盘保留了旧架抬扛的方式外,其它迎盘全改装为四轮驱动并带方向盘半机械装置,每个新迎盘重0.5-1吨,由16名道人用手驱动。9个迎盘中共安排了53名男女幼儿装扮成古装戏剧人物安坐于迎盘之上,加上神铳、乐队、牌匾、彩旗、各类民间文艺队、道教信士等,整个踩街队伍人数近2000人,迎游队伍长约3里,周游了县城新区主要街道和瑶浦、罗溪、考坑等10余个自然村。这次踩街活动盛况空前、万人空巷,路过庙宇、商店时均有鸣炮相迎,所到之处,神铳京锣、乐队、鞭炮惊天动地。周边县、市的群众和外地的南丰籍人士达数万之多,众人争相观赏,场面热闹非凡。这次活动无论从规模、观光人员数量还是道具、表演规格,都超过历史上前三次。与此同时,县人民政府于当年10月13日上午在县行政大厦7楼会议室组织举行了“军峰山与南丰道教文化推介会”,在政府大楼一楼观看了南丰县近年来经济发展成果摄影展。下午组织嘉宾到琴城镇瑶浦三仙行宫参观,之后到市山镇麻亭塅观光千亩橘园。此次活动邀请了省、市有关领导,中外道教名士及新闻界嘉宾共约130人参加。活动期间,省、市、县电视台分别予以了报导,《江西日报》《抚州日报》《今日家庭报》《江南都市报》在活动后进行了相关转载,甚至“美国之音”都有相关报道。自2007年至2013年,四届中国南丰国际蜜橘节的踩街活动中都精选了妆迎节目。“南丰妆迎”文化内涵丰富,是集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为一体的多元文化,并在长期活动演变的过程中,将民间祈福、民间故事、民间风情、民间礼仪和民间道义穿插其中,继而慢慢将一种迷信活动逐渐转化成为融宗教活动与民俗活动为一体的独具地方特色的群众性活动。“南丰妆迎”迎祭仪式由“设坛”“请神”“迎神”“送神”等基本程序构成,即在发起地设坛,然后到军峰山迎驾“三仙”,再到发起地迎神,送神是在1周年后回军峰山军山殿;迎祭仪式是“妆迎”的基本生存形态,也是“妆迎”礼仪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程序,主要蕴含着对军峰“三仙”的崇拜和祭祀。“南丰妆迎”服饰一方面保留了旧制,一方面又发展了地方特色,同时还采用了清戏曲服饰,使“妆迎”服饰更加绚丽多彩,成为南丰“妆迎”文化一个组成部分。“妆迎”服饰大致有八种:一是红花衣裳制,二是红袍马甲制,三是花衫红裤制,四是戎服披甲制,五是戏曲服饰制,六是长袍服饰制,七是短衫服饰制,八是长袍短衫制。同时,根据历史人物身份及个人高矮,自制不同的长衣短衫。“南丰妆迎”音乐保留了“以乐通神”“以乐送神”的古礼乐制,在继承的基础上吸收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从而有较大发展。“妆迎”伴奏音乐大致分为三类形式:一是清锣鼓。用扁鼓和大锣,或堂鼓、夹鼓、大小锣、大小钹等体鸣、膜鸣乐器组合的乐队,乐手8-12人。二是鼓吹乐。在上述乐队中加唢呐和笛子等气鸣乐器,乐手10-12人。三是吹打乐。在鼓吹乐队中,再加入二胡等弦鸣乐,乐手8-10人,同时还伴有12名神号手,16名神铳手。“南丰妆迎”中的道具法器名物很多,有的渗透上古巫术意识,有的体现古代文明礼制,有的反映社会生活变化,形成南丰“妆迎”文化的组成部分。“妆迎”器具主要有五类:一是兵器军具,如刀、枪、剑、棍棒、幡旗、令旗等,是古代“执戈扬盾”武装驱疫道具的延伸。二是法事器具,如执事匾牌、金瓜、木瓜、铁链、桃剑、棕叶、竹枝、圣筶、雷令、八卦符等,为神荼、郁垒“苇索执鬼”和“桃木辟邪”的演变之物。三是灯烛炮仗,如火把、蜡烛、神铳、爆竹、手香、纸钱、神灯等,是借助光明火和火炮声响恐吓驱赶阴暗鬼疫。四是食物供品,如干茶(茶叶)、素酒(水)、米谷、豆子等,是古代宗教祭礼和以赤豆、五谷禳鬼的遗风。五是生活用具,如凉伞、挡伞、铁杈、金纸、神轿、神椅、官历、朝笏、笔墨、书本、算盘、铜钱、镜子、手巾等,是“妆迎”娱乐化和世俗化的反映。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南丰妆迎文化,在2007年活动中新制了6个大迎盘(共10个)、2000余件服装、1500面彩旗和锣鼓等道具,同时,将活动过程制作了VCD、DVD,印制了3000册画册,并将各有关媒体的报道以及省内外摄影爱好者上千张图片进行了整理和归档,目前,已将近万件与“妆迎”相应的物品进行了收藏和保护。从2008年开始,经县民宗局和县文广局联合持续申报,“南丰妆迎”活动于2010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名录”。文字来源:临川晚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独具特色的“南丰妆迎”于2015年11月10日下午举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