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毒 发表于 2013-10-7 12:08:49

南丰泥炉制作工艺

    南丰泥炉又名南丰盐炉,始产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距今有120年历史,先期由赣州人金万鑫仿制成功,尔后有曾鼎兴、张洪发仿制出柴炉、炭炉等,原料为优质粘性泥土。当时用于制作泥炉的筛灰来自包装食盐的草袋,而使得泥炉有咸味,因此泥炉又称盐炉,1953年才改称为南丰泥炉。                              
1949年8月以前,全县仅有几家前店后坊的泥炉店,1949-1954年以前均为个体作坊式制作,自产自销,泥炉为圆形。1954年成立泥炉生产合作小组,1956年转为泥炉生产合作社,1958年7月更名为南丰泥炉厂,属集体所有制企业,近几年,出现少量私营企业生产泥炉。现在南丰泥炉大多由南丰泥炉厂生产,还有少量产品来自个体私营业主。
第二节 基本内容
南丰泥炉制作工艺主要有以下十几道工序:
选泥:选择白色的观音泥,其粘性土分布在地表4米以下地层中,无杂质。
晒干:将取出的泥土晒干。
浸泡:将晒干的泥土放置在泥盘中浸泡。
筛灰:将谷壳灰过筛,解放前也曾用过草袋灰。
练泥:将500公斤浸泡后的泥土与40公斤筛灰均匀搅拌在一起,使泥灰成一体。原人工练泥,现改为机械练泥。
车坯:原手工操作将练好好的泥置于炉坯架上,快速转动而成形称为车坯,后机械操作称压坯
凉坯:将压坯分层摆放于厂房内,充分凉干。
刨坯:将凉干的炉坯四周刨光。
过釉、磨光。
割坯:采用各种刀具将磨光的炉坯进行割形,并在相应部位盖上图案、商标、型号、生产厂家等标志。
晒白:将割好的炉坯放置在太阳下晒干至乳白色。
炉桥(炉底制作):制作炉底坯(泥灰比为1:1),然后在炉底坯上打眼,晒干。
托盘:通过制坯、刨坯、过釉、磨光后晒干。
耐火泥:制作耐火泥按泥灰比3:7的比例搅拌而成的粘性黑色泥灰。
焙烧:将晒干的托盘、炉底、炉身平行放置在窑中,用木柴,通过880℃的高温烧炼20-24小时而成后才出窑,时间视窑大小而定。
贴底:将炉底贴在炉身底部。
着灰:将耐火泥均匀粘贴在炉身内壁约1-2厘米厚,视泥炉型号、厚度不一。主要起隔热作用。
成品包装:将托盘、炉身包装。
第三节   特征价值
主要特征:南丰泥炉采用优质粘性泥土制成,土质灰白细腻、无砂粒、不易开裂,炉体式样美观,泥炉表面光洁、色泽乳白、承受力强,高温不裂(800℃),经久而耐用,配有花、鸟、人物、山水等装饰图案,工艺精巧,火力强、升温快。
以盖炉为例,炉盖由炉托、炉身、炉门盖、炉面大盖、小盖五个部分组成。炉托呈园形,起隔热作用,防火星掉在桌面;炉身呈八方形、上大底小;炉门盖型不一,有扇形、方形、腰子形等;炉面大盖为八方形,调节温度、控制火力,正中是八方形小孔;炉面小盖亦为八方形,与大盖相吻合。当所有炉盖盖好后,密封极严,炉火即熄。该炉分为4种型号,1号炉最大,4号炉最小,3号 炉高19厘米,炉面直径对角线19厘米,炉底直径对角线13厘米,炉桥上容炭深6.5厘米,炉桥下通风孔深4.5厘米。
重要价值:南丰泥炉是传统陶器皿用品,选用优质泥料,经精制烧炼而成。其表面光洁,图案清晰,造型大方,工艺精巧、火力强、升温快、坚硬牢固,其盖炉小巧精细,炉壁表面印有各种花鸟、人物、山水等装饰图案。产品深得全国东中部各省农村和中小城市居民的青睐,不论餐桌、厨房和农家厅堂均视为必需品。
南丰泥炉目前还是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燃具的必需品,用于做饭、取暖、炖菜,特别是炖菜特香。解决了320余人的就业困难,最高峰年产泥炉50万只。

第四节                        传承谱系
“文革”期间,南丰泥炉仅生产17.1万只,1979年后压坯使用机械操作,泥炉产业有了高速发展,创造出烧木炭的八角小盖炉,连续三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优质产品证书,1980年南丰盖炉注册为“桔城”牌商标,1987-1998年年产量达32.83万只,最高峰年产量达50万只,远销于福建、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安徽、湖南等省及省内城市和乡村,深受用户称赞。
南丰泥炉原始仿制人有:金万鑫、张洪发、曾鼎兴。
金万鑫,传承弟子汤水明,其又传谭冬孙,谭冬孙在泥炉厂带有众多弟子。
张洪发,传承弟子有杜头仂、张启孙,他们又传弟子杜文孙、张寿泉、黄伯仔、黄国丞。
曾鼎兴,传承弟子曾教化,其又传弟子吴贵生、邹源泉、曾昌泉。
目前,南丰泥炉制作工艺传承人主要有:杜文孙、唐建明、张寿泉、饶敬华、马传荣、黄伯仔、黄国丞。
此外,南丰泥炉制作工艺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县泥炉生产厂家和南丰泥炉制作工艺三代师傅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下,传承至今,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开发,南丰泥炉不仅作为日常陶器用品生产规模和产量得到提升,而且还进一步开发出了一系列泥炉工艺品,将南丰泥炉的生产推上了更高的平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丰泥炉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