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小熊猫 发表于 2016-1-18 16:36:17

白泥炉的一缕茶香

本帖最后由 真的小熊猫 于 2016-1-18 08:37 编辑

白泥炉的一缕茶香

   电气时代再谈泥炉,是不是有些落伍呢?
   诚然,随着电气化的普及,曾作为人们日常炊具之一的泥炉渐渐从生活中淘汰,即使是偏远的农村之家,他们可能也和破铜烂铁堆放在灰尘之下。
   但随着腰包的富足,人民再也不满足于吃饭喝水的温饱,而是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品茶养生渐渐形成新的风尚,古代文人隐士梦寐的“于幽幽雅室中聚三二好友,擎杯提壶,闻悠悠茗香,品茗论道”似乎在慢慢成真。无论是追求休闲的平常人还是追求文化享受的雅人,喝茶层次的提高必然离不开对茶炉茶具的讲究,大生活家苏东坡曾云“活水仍须活火烹,而作为活水三宝之一的泥炉也因此摇身一变,成为茶艺文化爱好者青睐的收藏之一。


    绿蚁培新酒,红泥小火炉,温暖的红棕色和褐色似乎在烹茶的用具里占主要色调,也有人钟爱白泥炉,白泥炉周身素白,线条柔美,炉身印着素雅的竹叶或花草,极具气质。而南丰白泥炉更是其中的佳品,更因此有南丰三子之一的美称。据说,深受茶人青睐的日本凉炉也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早在日本煎茶道最盛行的时期,曾大量进口中国的凉炉,并被茶人视为珍品,就是为在茶事中予人的清凉洁净之感。

    外方内圆的江西南丰泥炉始制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早期的南丰泥炉又名南丰盐炉,传说是江西赣州人金万鑫仿制成功,后来当地的曾鼎兴、张洪发亦仿制出柴炉、炭炉。用于制泥炉时用的筛灰是包装过食盐的草袋子,剩余的盐搀和到了泥里,使泥炉竟然带了微微咸味。工匠们灵机一动说在制炉中加入大量食盐,以减轻售卖时的课税,从此泥炉也被叫做“盐炉”,直到本世纪50年代才改为“南丰泥炉”。南丰泥炉选择南丰当地的白色观音泥所制。观音泥粘性大,分布在地表下面4、5米深的土层,泥土洁白无瑕。采来的泥土要经过晒干、浸泡、筛灰、炼泥、压坯、刨皮、磨光、打底、配底盘等18道生产工序,泥炉身上的图案通过木模印压而成,这些素淡的花草使南丰炉多了几分文气,也是它有别于其他地区泥炉的地方。而讲究些的南丰炉,印的图案是木版画风格的人物,拓印细节更为考究。南丰泥炉设计精巧,炉顶有内外两盖,底下有一个托盘,还有一个封门,煮水煎汤后把盖子加上,封门封好,阻断空气流通,炉内的炭火便会自行熄灭。安全、实用与清雅并重。
   江西山水灵秀,自然不缺好茶,婺源茗眉,遂川狗牯脑,庐山云雾,人杰地灵,更不缺文人骚客。好茶需要懂得人品味,更需要好炉。每每看到线条光滑,周身素净的白泥炉,不自觉想起古时夏日,山中有竹林一片,清溪浅浅,凉亭一阁,诗人独坐一隅,长袍飘飘,白发苍髯,梳着发髻的小茶僮在这白泥炉里燃起柴火,轻摇蒲扇,一缕青烟从屋檐徐徐浮起,幽寂的山间便有了带着松脂香的烟火气息。在这气息里的炉膛逐渐温热,周遭的空气也增加了热度,不一会儿炉膛内火焰炽热,而白泥炉看上去却清凉如故,毫无燥热感。仿佛透过泥炉就能清晰感受到在沸水与绿茶相遇那一刻,茶叶的极致舒张与茶汤清新绵长。


-THE EN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泥炉的一缕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