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同城头条  >  本地  >  【醉墨翁】三忠祠,古巷的逸事
【醉墨翁】三忠祠,古巷的逸事
2020年11月13日 11:15   浏览:4647   来源:嫣然一笑


南丰,建县于三国吴太平二年(257),自古传说千年古城内,有“九井十八巷”负有盛名。我爱这里的每口古井,每条古巷,尤其是三忠祠古巷让我魂牵梦萦,因为这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著名书法家饶振华先生在《故乡小忆》一文中这样写道:“故乡里有我的父老乡亲,三忠祠闾巷有我儿时伙伴嬉耍、逐戏的身影,老屋里有我蹒跚学步的脚印,古老的壁檐上有不知开落了多少遍的古藤新绿…这是藏进胸怀,搁在心窝里难抑的情愫”。

三忠祠,位于琴城西街繁华地段,从文昌宫(俗称濠口街)入巷,深不足一公里,但四通八达,向南直达古城墙南门关口,一览无余地观赏到旴水拖蓝,眺望着曾鞏读书岩,宝岩寺七层塔以及横亘在旴江上索桥等景观;向北连铺背古巷通望仙桥步入北街;向东通往下水关,火巷以及古时候去福音堂,老衙前必经之路;向西方向连接直钟巷,周家巷,封家巷,下水关,与当年大户人家兴建的府邸,祠堂连成一片,直達“紫金第”“春曹第”转角巷通西门关口。

三忠祠闾巷,在我的记忆中宽约三至四米,地面铺有鹅石拼成的各种图案,有宽约一米以上,深约一米的大濠沟,起防洪排涝作用。闾巷两边林立着二十多幢明清时期古建,有的大门临巷,但进屋后是天井,天井向南,石架上摆放着各种花盆花钵,一年四季春意盎然。有的房屋耳门临巷,大屋坐北朝南,大门前自留空地,后形成一条小巷,有气派的封家大院门前还建有壁照墙屏,各种石雕砖雕,雕刻精美细致,栩栩如生,显得富丽堂皇。这些古建不论是大门朝巷还是小门临巷,几乎都是紧靠相邻,有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民俗的睦邻友好,这种精神一直延续至今。

著名的书法家:曾印泉先生,在回忆幼时居住三忠祠环境时,有这样描述:想起幼年自己,居住在赵家大屋,经常看假日里李华清老师写毛笔字(注:李的岳父是赵家大屋主,李曾任抚州地委宣传部长职位)后门与邱模楷(古典文学著名学者,县博物馆长)为邻,隔壁住有馮振国(注:时任县人武部部长,后任军分区副司令员)厨房与宗吉生(曾任县政协主席)家一墙之隔,对面思源堂(注:本文作者家),巷口付智俊(资深画家)往南曾志巩(注:县文联主席)等/相邻为友……他十分感慨地说,今人重学区房,不若幼时人文环境,气息好!古人云:“千金买房,万金买邻"言为此理也!

 “闾巷引起宋时雨,斋堂犹听读书声”

三忠祠闾巷以及纵横交错的直钟巷,横钟巷,转角,府官巷,…西门科举家族,人文荟萃,俊采星驰,都是儒雅士大夫辈出的文化高地,为世人仰慕!我家几代人居住三忠祠,与赵家大屋遥呼相应。祖上崇文耕读,家世为儒,曾祖父饒孟勳曾任光绪年间江宁朝廷官宦,告老还乡后,参加家乡“九老会”,九老都是当时名门望族文化人,廪贡、举人,他们经常在一起赋诗写字作画,唱昆曲。曾祖父精通三弦,箫管,经常参与“九老会”活动,並和赵氏“九老”成员在介子公祠的山房书院(直钟巷2号)共同創办了国学堂,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兴邦。当时,父亲,伯父年幼,都就读于此堂,受国文教诲,梵乐熏陶。

曾祖父饶孟勲,字琴薰。德高望重,曾任《饶氏宗谱》总纂,光绪二十一和民国十七年两次为宗谱作序。

父亲虽然大半辈子手艺为生,但其骨子里儒雅,爱读书。在不大不小的老屋(思源堂)挤出来六个平方米的空间做书房,名日“学筒简”,室雅何须大,书房一面朝天井,明亮向陽,整体简洁,安静。靠光线好的方向摆放了一张古老的书桌,书桌右角放了一个精制的铁黎木托盘,托盘正好放得下笔筒,笔架,笔洗,筆枕,砚,墨,镇尺(祖传特制),室内靠墙放了一张罗汉床,无其他摆设,但墙上挂了许多父亲书作正楷字条幅,条幅内容其中苏轼一首诗记得特别清楚,“水光潋艳晴方好”父亲当时对我说,写楷书时就找这种意境,“山色空蒙雨亦奇”,写行草就找这种感觉。所以,一直记在心里。除墙上父亲书法外,一副祖传下来的竹雕特别引人注目,文雅,古扑“豈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道出了父亲良苦用心,读书写字…做人做事,君子風范!

我的两位弟弟自幼秉承家教,书画蜚声省内外,令家族之荣耀。他们当上了国家处级领导干部,还一直低调,利用业余时间,創作了不少书画精品,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被省内外称为“书法双星”汤祖继首届省书协会员,当年荣获全省青年书法比赛第二名,现在是著名的书法家,版画大师。饒振华2004年在省美术館举办书法个展,其作品获得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书法比赛特等奖,(由文化部,中国美协,中国书协组成权威专家组评出的)作品被中南海永久收藏。
“堂内春风书卷气,门外秋实翰墨香” 

从三忠祠走出去的文人何止吾家兄弟,曾印泉书法大师是我家兄弟亦師亦友,其书法作品笔笔走实,有强烈的个性,力透纸背,其风格独树一帜,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高度评价其作品:一是安静,二是有深度,並于199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书法专场个展。

我的发小,同学,战友袁和平幼时经常是你到我家,我到你家写字做作业,课余时间写写毛笔字,画个画。袁和平初中升高中就读抚州一中,临别曾送我一幅国画“牵牛花”,赠言:友谊之花,永不凋谢!袁和平多才多艺,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並拉得一手飘亮的手风琴,72年抚州军区特招成为一名军人,后来成为文武双全的优秀指挥员,曾受命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武警吉安支队政委受到原总书记江泽民和总理温家宝的接见。处级干部转业后,成为社会文化名人,一直活跃在深圳文艺战线上,他至今很怀念幼时老屋家门前的,那条鹅卵石铺成的古道,以及古巷里的明清古建…

胡小狗(学名胡祥熙)幼年时玩伴,上小学时能歌善舞,长大后自学成才,成为建筑设计师,一手飘亮的隶书毛笔字,其祖父妇孺皆知的名望甚高的私熟先生。胡祥熙一直为人处世低调,即使担任县政协副主席,还是县人大副主任,也是如此。胡祥熙对面居住的是文友曾志巩家。

曾志巩,年近八十高龄,一直居住三忠祠曾家大屋。他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傩戏学研完会理事,江西省美协和民间文协会员。曾任南丰文联主席。美术創作有五十多件国画,版画,年画,漫画,科普画参加全省美展和省级以上报刋表,並多次获奖。傩文化研究调查写了近150万字论文,並参加韩国,法国傩戏文化国际学术活动。曾志巩老师家向南隔小巷对面居住着黄良俊老师。


黄老师,又名佛祥,1945年出生国家三级美术师,中国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江西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诗词协会会员,世界书画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被评为”中华艺苑名家”是“文化中国”的签约画家,其作品多次在省内外获奖展出。邱模楷先生出生在三忠祠,其夫人刘老师也是三忠祠长大的,可谓青梅竹马,夫妻恩爱,在邱先生处于逆境时,其爱人始终不离不弃,共渡难关。后来,邱当上了博物馆馆长,仍然低调处事,高效工作。当时,我还不知道他就是邱模楷、邱館长(我们邻友都叫他的奶名媽仔)有一次,我从南昌教书放假回到南丰,好友著名书法家黄鼎祺老师请我吃水粉,喝水酒,叫上邱模楷,才知道这位熟习又陌生的大文人,就是模楷老师。然而,他对我家相当了解,在他的印象中,我家就是书香门第,亲耳听过我父亲讲之,乎,者,也;亲眼看过我父亲写毛笔字,感受了传统文化气息。那次我很感动,父亲英年早逝,还有人记得他。从此以后,我就更加了解,尊敬邱模楷老师,他是一位摯爱南丰故土的名贤,他是江西古典文学的著名学者,生前留下了不少珍贵诗词曲赋,他在病中还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曾鞏除霸》《曾鞏诗歌论》等极有学术价值的论著和剧作。他是一位真学士,良师益友,令人尊敬的儒学兄长,值得永远缅怀!

自古就有显著的地标建筑,有的己成为人文景观,有的虽然被毁,但其遗址也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令人难以忘怀,常有人参观。“三忠祠古井”(本文作者己创作发表古井遗风美篇)和最南端耸立的皇帝恩赐“贞节牌坊”(现已被毁)以及“三忠祠庙”,都是三忠祠标志。然而,处在巷子中心的“三忠祠庙”耐人寻味。据云,当时三户有名望的大户人家,黄,赵,曾三家好友,相约同时在一块地方,建起了黄家祠,赵家祠,曾家祠,房屋相隔不远,三屋 连线呈三角形状分布。他们不忘初心,祈祷世代友好,房屋竣工后又共同出资,在三角形内兴建了三忠祠庙。巷以祠名,人们称此巷为“三忠祠”。

三忠祠古庙我有深刻的印象,庙前凉亭飞檐翘角,美观大方。两圆柱落地又有一头镶嵌在墙体内,显得坚固无比,雄纠纠,气昂昂让这个凉亭变得威风凛凛。进入庙内门前,铺有一块长二米多,宽六十公分,厚三十公分作为台阶石板,早已被乘凉的人座得油光滑亮。庙前门楣上方刻有“三忠祠”三个鎏金大字,字形如楷,字体硕大,端庄凝重,苍劲醇厚,行笔沉涩,给人以肃穆庙堂之感。论书法,三字神品难求,不知出自于历史上哪位书法名家?但我却亲眼目睹这三个字毁在文革时期,姓邹的石匠手里,值得庆幸的是庙内供奉的神主保存完好,有的人秉承了儒家思想传统,把神主作为罗贯中《三国演义》书中桃园刘,关,张三结义人物的供舍,并以此作为治家育人的法宝,但也有人把他们作为历朝历代英雄人物来纪念。

那时,我常记得庙堂香火旺盛,门庭若市,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信奉神灵“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闾巷也天天宛若庙会,人流不息,小吃日夜供应,吴老三家的水粉,水酒,清汤,胡三仔家的油圆,廖疤俚家的油条,黎花片,镯俚蘇,品种繁多的油货和糯米饭等食品声誉琴城,形成强烈的画面感!

最近,我看到一位学者,彭晓华先生在《文化南丰》第四期考证三忠祠庙有这么一段话“此脉络或可得出一个结论:城关三忠祠的巷名乃源于北宋至和年左右,有三忠祠建于此处,而早先的三忠祠供奉的神主,是以广君肃宗下敕的张巡,许远双忠为主体,或为伍子胥之类的古代英雄…到了明万历八年因屡毁之故,屡建之时,三忠祠的主神换上了时髦之神关羽,但本神张巡没有下架,只不过从主神变副神,神龛上的伙伴也从许远换成了张飞而已”。我非常赞同这个结论,脉络清晰,不忘初心,历朝历代都应该是崇仰英雄,正如郁达夫所说:“一个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而有了英雄却不懂得爱惜,崇仰的民族是可怜的”,这十几年来,一帮人受西方文化影响,心怀叵测之心,肆意抹黑我们民族历朝历代的英雄,造成社会丑恶现象越演越烈:“贼偷盗沒人挺身而出,老人跌倒没有人出手相扶,儿童落水没有人奋身相救,”我真不敢想像再有列强入侵会有谁舍命护国。我曾是一名军人,我的信念就是保家卫国,舍生忘死,我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儒家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父母也是这样教育着自己孩子,我记得一次母亲汤泰容大人用实际行动,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这个发生在我母亲身上的故事,在我心里,不知爱抚了多少年,今天分享给大家。那是在一九六二年特大洪水发生后,政府为方便三忠祠民居生活,架设了临时电线,家家户户装上了电灯,巷子装上了路灯,真是“”四面瓦房皆入画,万家灯火总关情”然而,当年国家经济困难架设的电线都是用过的旧电线,有的开始老化。记得有次刮风,电线被刮断,刚好放学的小学生路此地,用手摸着掉在地上电线玩,不幸触电昏迷,看到此情景的大人小孩,惊慌失措,拼命喊救命,我媽闻讯后,当时身怀有孕,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和知慧,二话沒说,迅速拿起竹竿,挑开电线,抱起昏迷不醒的孩子到自已家里,让他伏在铜臉盆上,慢慢清醒过来了,此时,联街主任熊国华老师来了,一看到出事的是她的姪子熊知模的儿子,千言万谢后把孩子带回家。三十年后一九九二年我到黎川车队检查工作时,遇到南丰藉范女士撿查税务工作,他说,他老公也是南丰人,姓熊当时任黎川社保局长,真是无巧不成书,熊局长就是当年的那个小孩,范女士结婚后也知道此事,他们一直共同找当年的救命恩人,以后我把此事告诉了媽媽,媽媽己年迈,眼晴患白内障看不见东西,当时,媽媽微笑着说,本来想再亲眼看看这孩子,现在不必,我知道我救了一个有用的孩子,心满意足了!媽媽美德,善举一直教育鼓励着后人。

在筑梦远航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崇尚英雄,强调向英雄致敬,保持赤诚之心“保持信念之光不灭”。我们的国家有希望,民族有希望,全社会都弘扬奉献精神,凝聚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老翁年逾古稀,年老了,有许多闲暇的时间回忆过往,经常梦在三忠祠生养我的那些日子,梦見三忠祠成为历史文化古巷,愿我心中的梦和中国梦一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是常梦一般的幻灭!

后记:美篇文章发出后,当年获救的小孩,名字叫熊金生,长大后一直在黎川工作,先后任黎川中田乡乡党委书记、社保局长,粮食局局长,现己退休在抚州,偶尔赴海南千里之外讲学,闻讯后千方百计和我取得取系,于2019.9的一天,来到三忠祠思源堂老屋,在原黎川县委组织部长李履才(右一)見证下,向我母的音容像前行礼叩拜,了却心愿。並与我们合影留念,我也不会忘记知恩图报的熊金生老弟,祝他家庭幸福,身体健康!

今年,2020.11.11日在前去海南海口讲学前(在校期间学的专业是古代文学和汉语修辞)再次来到南丰三忠祠思源堂为离世的恩人敬上一炷心香。


我邀请文友陪同老弟熊金生(中)参观洽湾古镇,並研讨宗祠文化。

原 著:醉 墨 翁


写这篇文章的作者醉墨翁

是一位极其有才华的老先生

昨日有幸
看了些老先生写的作品
让我想起毛主席的《沁园春·雪
里面的一句诗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向前辈致敬!


头条号
嫣然一笑
介绍
好文分享,分享最实用最有价值的文章。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