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赵艳 于 2016-6-4 14:13 编辑
十多年后,谢振华还会想起自己与陶瓷初次邂逅的那个下午。他的父辈们在修建公路时,于一片荒野中挖掘到两个窑包,出土的大量青白瓷器泛着如玉光泽。
谢振华在工作室里向来客讲解白舍窑的来历。
提到陶瓷,人们往往最先想到江西景德镇。而在距离景德镇三百公里外的谢振华家乡——南丰县,有着曾与景德镇窑齐名、位列古代“江西五大窑”的白舍窑。十多年前的那个下午,11岁的谢振华第一次知道,家乡的地底沉睡着曾与景德镇湖田窑媲美的宝藏。
后来,从小热爱艺术的谢振华如愿学习美术,考取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并在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与陶瓷再度相逢。中外驻村陶艺家们的作品风格迥异,让谢振华大开眼界:“任何事物都能通过陶瓷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和以往在街上看到的陶瓷完全是两回事。”
谢振华在工作室里整理自己的作品。
“陶瓷打开了我人生的另一扇门。”就读于非陶瓷专业、却对陶瓷“二见钟情”的谢振华开始利用假期,在三宝村给陶艺家们做助手,边学习边创作。从雕塑专业毕业后,谢振华选择了陶瓷之路。他与青梅竹马的妻子用上学时做雕塑攒下的钱开了一间小小的陶瓷工作室,从摆摊做起,靠着“滚雪球”式的累积,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厂房和店面,一年能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事业越来越顺利,但在谢振华心底深处,仍有一个尚未苏醒的梦。
一天,谢振华在网上看到一批吉州窑瓷器卖出高价,他忽然想起十多年前那两座窑包。翻阅史料后,谢振华得知白舍窑自晚唐就已兴起。在宋代最鼎盛时期,整个窑区绵延近两公里,99座窑包齐齐燃烧,产出的瓷器不仅遍销全国,更远渡重洋销往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谢振华在工作室里创作。
“同为古代江西‘五大窑’,为什么白舍窑如今默默无名,窑火都熄灭了?”时隔多年,那份埋藏在谢振华心中的热情被唤醒。
“我要让人们知道,江西不只有景德镇。”谢振华带着在景德镇攒下的本钱,和妻子回到了家乡。“为了降低成本,我想出一条比较曲折的运输线路,每次都在景德镇和南丰之间来回跑,新车买回来半年就跑了3万多公里。”
重新创业之初,谢振华不仅资金紧张,更面临着人们的不解:“好好的景德镇不待着,回小地方来干嘛?”谢振华的发小们大多在本地过着慢节奏的生活,几乎没人理解他的“自讨苦吃”。
同时,家乡人对自家宝贝的陌生,成为他“复活梦”路上的最大阻碍。2015年末,谢振华集工作室、瓷器观赏、体验交流于一体的白舍窑陶艺美学馆在南丰县城开张。“很多人来到店里都觉得诧异,都说想不到小县城也有这样‘文艺’的地方。”谢振华充满了斗志。他不遗余力地为每一位客人介绍白舍窑文化,告诉世人“江西还有一处白舍窑”。
谢振华在白舍窑遗址考察,他脚下是千年前的碎瓷。
“小谢有想法,白舍窑复兴是件好事。”南丰县白舍窑瓷器收藏爱好者胡日辉是为数不多支持谢振华的人。
谢振华觉得,要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喜爱白舍窑文化,自己现在的付出远远不够。
为了烧制出满意的作品,做好白舍窑文化的推广,谢振华经常没日没夜地工作。“他在这方面太‘痴’了,有时候家里其他事他都顾不过来,”妻子江雅婷抱怨道,“除了儿子和女儿,谢振华简直就是我的第三个孩子。”
坚持,再坚持。这个心中有梦的“大孩子”终于触到了梦的金边。前来工作室了解白舍窑、学习青白瓷器制作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说到县里“有意思”的地方,大家也开始提及“去陶艺美学馆逛逛”。谢振华的白舍窑文化科普也从方寸大小的工作室走进中小学校园,县里一些学校将此作为特色课程。两个精通材料和电子商务的好友正准备回乡助谢振华一臂之力,更有投资商看中了白舍窑复兴的前景,向谢振华伸出合作的橄榄枝……
“努力有了回报,我的信心也增加了。”目前,谢振华正在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团队,扩充工作室。
谢振华与妻子江雅婷在工作室里用自制的陶瓷茶具品茶。
“希望在将来,白舍窑文化和瓷器制作能成为全县中小学生的特色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熏陶。等他们长大,上学、工作,到了远方,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家乡时,能多一样让他们自豪的东西。”谢振华说。
这些天,在离白舍窑旧址不远处,几座厂房正慢慢搭建起来。“再过不久,白舍窑窑火就能在这里重新燃烧。”谢振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