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下载客户端后,扫描左侧二维码快速访问本站
  •       官方微信
    南丰圈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nf_quan)
    2、扫描:扫描左侧二维码
    及时获得南丰信息尽在 "南丰圈"
  • 权小妞
    发表于: 2016-9-18 09: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开这篇文章之前,你在2016年9月16日。就在一天前,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升空。
    当你打开这篇文章时,你已经来到2216年。央视新闻携手科幻作家刘慈欣,带你去200年后的太空,看一看那时已经成为太空文物的天宫二号。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c0328za5w8b&auto=1
    △视频:《200年后回望天宫二号》
    392ecf0c1c7283b934d08935817c5f1c.png
    1817e1934f984781c424e0f054d2558d.png

    2bef14d60dfc57674804a4d7a78782ce.gif
    17dfdb9a91cb89d8efd8ca58c474b915.png
    2216年的一天,太空考古员驾驶太空工作艇考古专用型GA-025进入近地轨道。突然,工作艇检测到前方有人造航天器,同位素法判断它的历史有200年以上。太空考古员操作工作艇降至第一宇宙速度,打开舱门,航天器自动调整气压,进入对接程序。这时,空间里想起系统的声音——“欢迎进入中国首座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
    3c63728ffa30e4d6609e2f461959f4ab.gif
    很快,对接完成,舱内完成气压调整。系统提示:这型航天器上没有产生人工重力的装置,请按照失重状态移动,工作艇失重环境已经切换完成。
    太空考古员难以抑制内心的兴奋,他发出操作指令:“把数据传到头盔里来,我们要探索前辈航天人的杰作了!”
    9fe01752019397484b1cf736ef528ca7.gif
    传输来的资料显示:天宫二号是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执行的载人航天工程第二阶段的关键航天器。它当时运行的轨道距离地面接近400公里,但是后来由于完成了推进剂补加,进入了更高轨道,因此出现在了这里。这也是当时中国最早能够实现太空燃料补加的航天器,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c7e8be9379eb264fa330a4dbcaf946a2.png
    “不过……感觉空间有点小啊!”环顾四周,太空考古员不禁说。系统扫描确认,内舱空间有15立方米。在两个世纪前,这是中国人建造过的最大太空空间,足够3位航天员生活工作。
    c342254829f669b1e1a9b0a189cac4cf.jpg

    f4e4c2704fa5e8cb1d8afb464a4c37c3.png
    太空考古员继续向前移动,想看看还有其他什么东西。眼前出现一个储物柜,他打开柜门,里面是一排排类似牙膏状的物体。
    049b6b5133355a4b117b651ee469652b.gif
    太空考古员:这是牙膏吗?
    30049c15ff0da05ae5b55cd9ada1bc4c.jpg
    系统:这是早期的太空宇航餐!受限于当时的航天技术,航天器无法产生人工重力,太空中吃到的所有食物都会由于低重力环境漂浮起来,因此做成了这种由地面上的菜品经过混合而成的膏状食物,里面富含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但是没有过多脂肪和蛋白质。
    95eac3a7eb506de9c4b9778d27fce6d9.gif
    太空考古员:呃……当时宇航员吃个饭这么麻烦。这是……自行车?
    系统:这是早期的人体机能维持器械,当时宇航员长期生活在低重力环境中,肌肉强度会下降,骨骼密度也会逐渐降低。而现在人工模拟重力技术已经在各型航天器普遍应用了。
    ca0ce0435c687a8af3fc67e07fc98a27.png

    太空考古员:在这么有限的空间内,真的很难想象当时的技术能够进行什么样的实验。系统:天宫二号是中国第一座空间实验室,当时的大量实验都受到世界关注。系统已经检索到相关空间实验资料,今天被广泛使用的量子高密级通讯系统,自循环空间站里的太空水稻、超级拟南芥等历史最悠久的太空作物,都是在这间空间实验室里第一次进行实验。
    42ca1089d81d3e3fa263c308872d2a59.jpg
    太空考古员:真了不起!有没有什么可以完整保存下来的部件?我们可以直接带回世界太空博物馆!今天的空间城市上使用的技术,都可以追溯到这个只有几吨重的航天器上!系统:根据资料,右侧舱壁上的那个黑色盒子,是当时用于水稻和拟南芥培养的组件,另外您可以在这里找到当时中欧联合研发的冷原子钟,它的内部温度只有5μ开尔文,即使放到今天也是非常高的水准。
    996d04716299274c29f3de7278e98a8b.gif
    太空考古员:冷原子钟装置是稳定态,没准今天还在工作!我要把它带回航天历史研究院,教授一定非常激动!
    86c4b225cf2947bd0ec29ff2db69974b.png
    太空考古员:系统,我们准备返航。不过好遗憾,真想拿点自己的纪念品,哎,帘子后面是什么?系统:这是当时天宫二号乘组的睡眠区,你看到的是用魔术扣固定在舱壁上的太空睡袋。当时的航天员钻到里面之后,即使在睡眠中,也不会飞到别处。
    16eec15d746b355dc4b06326a637bf89.gif
    太空考古员:哇,这可是经典设计,现在找不到的!这是非装置类的太空文物,我可以自己保存下来。系统,为我们的天宫二号标定4维时空坐标,方便今后文物局调查和回收。系统:坐标记录完成。随身机器人放置文物完毕。可以撤离。太空考古员:回去啦!我的空间站建立历史论文又有了新的题材!
    ac27b4758bc1c6cc5287441f0fc2148e.gif
    d530059a14c6a8354a15cde57e505539.png                









    跳转到指定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网站广告|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14-2015 南丰圈(南风网络科技) 版权所有 咨询QQ:QQ 客服电话:13979415368
    赣ICP备14009540号 技术支持:南风网络科技  Powered by Discuz! X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