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电动车可以无线充电,如果充电效率能无限接近有线充电,如果充电模块能做到尽可能精巧……太多“如果”,都汇聚在香港城市大学电机工程系助理教授江朝强的心中。出生于内地,扎根在香港,依托香港国际化、现代化的学术科研环境,江朝强已在电动车电气系统研究的国际前沿领域初露锋芒。
如今,越来越多内地青年求学香港、扎根香港,互通有无、服务国家。在香港这片热土,莘莘学子将如何深挖潜力,使资本与智慧同频共振?中国之声系列报道《家国两相依》,今天(27日)播出《分秒必争,用科技造福中国》。
在香港城市大学电机工程系的实验室里,今年刚进入江朝强课题组的三名博士生正在围绕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及电驱系统的前沿研究领域发力。遇到不懂的问题,身边这位从剑桥大学载誉归来,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导师,成了最好的引路人。博士生马天录说:“我们的老师也比较年轻,和我们年龄比较相仿,都是90后,没有任何代沟。”
江朝强,是去年刚刚入职香港城市大学电机工程系的助理教授。短短一年时间,课题组已初具规模。说起自己的同事和研究团队,江朝强充满自豪:“我的同事都来自顶级高校,从哈佛来的、从加州伯克利来的,我是从剑桥读完博士后回来的,拥有国际视野的同事占比比较高。学生也非常优秀,马天录是2018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项景淳本科和硕士就在海外求学;汪晓胜在未入学前就已经发表了一篇我们领域顶级期刊……”
从小养成的“有诉求就去表达、有愿望就去实现”的率真性格,让他一路过关斩将,从江西的一个小村镇考入武汉大学。之后,不仅成为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以及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学系教授邹国棠的高徒,更是顺利完成了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扎根在香港。
2018年江朝强在香港大学陪同导师邹国棠教授 接待美国工程院院士Kaushik Rajashekara教授
江朝强说:“在读硕士的时候就知道陈清泉教授和我第一导师邹国棠教授。我飞到厦门,坐动车到深圳,专门跑了香港一趟,打电话给邹老师说,能不能给我一次机会,我非常想来读博士。我觉得如果想争取一次机会的话,尽量要能够做出一些实际行动。后来,我2019年去了剑桥大学,跟龙腾教授做了两年的博士后。我们刚开了一次会,讨论我们刚刚推的纳米晶材料将来应用在无线充电上。”
2022农历大年初一,江朝强(右一)在导师陈清泉院士(右二)家中
如果说前13年时间都在为此刻蓄力,如今的江朝强带领着课题组,积极投身国家前沿科技领域,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江朝强说:“今年下半年,预计整个团队15位左右成员都会陆陆续续过来。从去年到今年6月1日,累计项目达到了10项,科研经费金额接近1000万港币,这对我个人来说是非常大的鼓舞。我们现在在做的纳米晶无线充电,就像您使用手机,如果习惯了无线充电,很难再回到有线充电。我们想做一个电动汽车智能无线充电系统,技术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就是怎么去优化它,使它更便捷化、安全化、智能化。”
2019年,江朝强在剑桥大学给访问团学者做学术报告
依托“十四五”规划纲要,支持香港建立“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契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战略部署,再加上国家科研经费过境香港使用等多项支持香港科研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真金白银的大力支持让江朝强看到了国家为推动香港发展科研事业的决心。
江朝强说:“从今年开始,国家基金委下面的青年项目可以直接依托香港高校申请,不用再依托内地的深圳研究院申请,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便利。今年已经申请了,3月份提交,7月或8月份告诉你这个项目是否应该接受资助。前两天英国《Nature》期刊刚出的,中国的科研投入占比已达国民生产总值的2.4%,这个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
一项科研成果真正落地、服务社会,不仅需要资金支持,还需要内地丰富的土地、人力资源以及优良的产业环境做支撑。江朝强说,背靠祖国,他们深刻感受到一双大手正将他们托起。
“在新闻上看到,我们的航母用了电磁弹射技术,这其实跟我们的研究领域也是非常相关的,让我们倍感振奋。我们现在背靠祖国,在大湾区有非常丰富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以及非常完善的加工制造行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鼓励学生去做学术研究、去创业,一定给最好的资源推荐。利用内地的资源以及国际视野平台,申请内地一些省市、国家级的重点科研项目,我们都会努力去做。”
2020年,在剑桥大学工程系实验室,江朝强在调试设备
从2015年正式踏上赴港求学路,7年光阴过去,香港早已成为江朝强的第二故乡。结婚、生子,和众多香港本地人一样,江朝强也在柴米油盐、生活琐碎中开启了一个小家庭的日常。安心的环境、便利的生活和香港朋友亲人般的温暖,让他更加心无旁骛地俯身科研。
“我的家人在香港,包括太太、小孩都在香港。我们也常说,虽然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我想,从英国剑桥回香港、回到祖国对我来说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这里生活便利性是非常好的,是全球的一个物流运输的港湾中心,可以享受到全球各地的食物、生活设施。我的院系大部分同事都是本地人,本地的同学、同事对我都非常好,也对我比较尊重、宽容。”
休息日,江朝强和香港城市大学的同事们一起郊游爬山
江朝强说,本科时,他曾在深圳临近香港的最高塔上向南遥望,觉得那短短的几十公里非常遥远。他当时不会想到,多年后,自己也能在这座高楼林立的伟大城市,沿着导师陈清泉、邹国棠的步伐,一步步接近着自己的理想——“分秒必争,用科技造福中国”。
江朝强说:“当时就想,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去香港工作或者求学,那是多美妙的一件事情——在一个伟大的国际化城市做你想做的事情,尽情发挥聪明才智,做出一番事业来。我最希望能够成为像我的导师陈老师和邹老师那样的人,他们在人格塑造上给我很大帮助,与人为善,做大事要先修其身。希望接下来我们团队能够努力追赶他们的水平,在学术界有一定独特见解,推动未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某些技术革新,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