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下载客户端后,扫描左侧二维码快速访问本站
  •       官方微信
    南丰圈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nf_quan)
    2、扫描:扫描左侧二维码
    及时获得南丰信息尽在 "南丰圈"
  • 采编
    发表于: 2019-1-6 10: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CCTV4《记住乡愁》播出第五季第三集《泉城老街——淸泉垂柳 君子之风》讲述老济南的故事,其中曾巩在齐州(今济南)为官“为民、务实、清廉”的故事,感染着一代代的泉城人。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清末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泉城济南的神韵所在。
    一座城有了水的相伴,就会让城一下子变得灵动起来,常年恒温的泉水喷涌而出,经年不息,滋润了济南人。“依泉而居”的生活荡漾出一片如水般清澈甘甜的日子。
    7c453c50bc4c4d95a2682319d338f1ed.jpg
    走进济南的老街,会有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都市的感受,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诗意生活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耳边总会不经意地响起潺潺的流水声,河里的泉水不间断地往上冒一些细小的气泡,
    就像在诉说着什么。也许只有见到这些清澈的泉水,感受了济南人临泉而居的生活,
    才会真切地明白为什么济南被人们称为“泉城”。
    902326ead87395637261a35f6c245b1b.jpg
    济南市的中心是一片被古护城河环绕的老街区,它始建于1371年,相当于明朝时期济南城的范围。
    如今的济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当地人又把这里称为“明府城”。
    3.2平方公里的街区内,46条清明时期形成的古街巷错落有致。由于是先有泉,
    后建宅,所以老街里的房屋大多临泉而筑,80多处泉水流淌在小巷民居间,叮咚的泉水声伴随着老街人走过了600多年的时光。
    5e227372c3a2ff1523e8dc9ff4bea927.jpg
    依泉而生,伴泉而居,生生不息的喷涌和清冽甘甜的味道,都是他们魂牵梦绕的乡愁。
    明府城北面有一处泉池名叫“百花洲”。盛夏时节,岸边杨柳扶风,水中鱼翔潜底,一排灰瓦白墙的院落倒映其中,宛若江南。
    8b12be44f3df82bfaba3cf15f2bfe41d.jpg
    宋代的百花洲,要比现在大得多,人们住在水中的小岛上,与北面的大明湖隔水相望,
    由于济南的地势南高北低,每到夏季,泉水、雨水毫无节制地往北宣泄,时常造成水患。
    宋熙宁四年,52岁的曾巩调任齐州知州,按照规矩,新官上任,朝廷会拨出钱款为其修筑一间新的馆舍,
    但在曾巩看来,为民谋利才是地方官应尽的本分,怎能只顾自己享受而弃百姓于水火?
    于是,他把修建官邸的银两捐出,又把自己多年来的积蓄贴补进去,建起了济南城的北门水闸。
    从此以后,大明湖成为蓄水之地,北城的水患得到彻底解决。曾巩深知,离民之官犹如无源之泉,
    注定不会长久,他带领百姓用疏浚大明湖的淤泥修筑了一条贯穿南北的“百花堤”,
    方便人们从南岸百花洲前往大明湖北岸,这条堤又被称为“曾堤”。
    相传苏轼就是看到百花堤后深受启发,才修建了杭州西湖的“苏堤”,
    曾巩在齐州为官时间不长,两年后他奉命调离,百姓纷纷涌上街头,
    不仅拦住他的马,还拉起吊桥,关闭城门,不愿让他离去。
    0c125ea99c64785aac34f7484a1f70d0.jpg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南丰祠在大明湖畔静静矗立了近千年,
    一位好官的故事,也感染着一代代的泉城人,正所谓“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
    不患天下不太平”,风光秀丽的大明湖畔不仅留下了“不爱钱”的曾巩的身影,
    也记录了一位“不惜死”的将军死守济南城的故事。
    230a6ff23cef9d5fdaab6abbb522fff1.jpg
    明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率领北军兵临济南,
    正在外地运送粮草的山东参政铁铉听闻消息马上掉头驰援,
    他把济南城内的官兵和百姓组织起来,歃血为盟,死守城池。
    男儿到死心如铁,铁铉,人如其名,在他的带领下,
    济南城固守了三个月,朱棣情急之下,命令士兵用火炮攻击,
    眼看城墙就要倒塌,铁铉急中生智,让守城将士把明太祖朱元璋的灵牌悬于城上。
    朱棣一看,这样攻就是大逆不道,朱棣的水攻火攻都没成功。朱棣兵围济南数月不克,
    只好撤军北返,两年后当他再次率军南下,仍对铁铉心有余悸,便绕过济南,直取南京。
    智勇双全的铁铉使济南城两次免受战火之灾,被当地人尊称为“城神”。
    6fe0753c7ec68b3706acf4f5c9dcb4c1.jpg
    忠勇之人是连对手也要钦佩的对象,朱棣称帝后,处死了拒不投降的铁铉,
    但却对他心存敬佩,史料记载,朱棣“日对群臣言,每称铉忠”。公真似铁,
    浩气长存,几百年来,铁公祠香火不绝,不惜死的英雄守住了武将的气节,
    也把浩然正气留在了这方水土,世代传承。“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甘甜的泉水浸润了无数才子大家的文思雅趣,变得愈发清明无暇,孔子的仁德礼治,
    李清照的细腻婉约,辛弃疾的豪意奔放,都融入这一汪清泉之中,润泽人心。
    文风炽盛的老街上,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修建的文庙和贡院,
    孔孟之乡,敬畏传统,崇文尚德。相传,孔子九世孙听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消息后,
    与弟子们一起把家中祖传的《论语》《尚书》等儒家经典偷偷藏在墙壁夹层中,
    才使这些书籍得以传世。“鲁壁藏书”的典故,也就由此流芳百世。时隔两千年后,这种精神仍然薪火相递般地传承下来。
    4c568b3290641a0d3f666cfb1e2fbad9.jpg
    1938年初,一个背着土布包袱的中年人从淄川乡下辗转来到济南,他隐姓埋名,
    在大明湖畔定居下来,这个人就是被称作“中国蒲学研究第一人”的路大荒。
    “守藏职责,重于守土”,在路大荒看来,守住了国之文脉,哪怕山河破碎,
    中华也不会亡。出生于蒲松龄故里的路大荒,一生精于书画、金石、
    版本目录之学,1937年,济南、淄川沦陷后,他用“鲁壁藏书”的古法,
    把珍贵的蒲松龄手稿藏于墙壁中,隐居在明府城老街。
    1962年,67岁的路大荒把珍藏多年的聊斋文集手稿,捐献给山东省图书馆成为镇馆之宝。
    3ff9dee8bc4bed8fd1b0b3a833de9b4b.jpg
    路方红从小跟爷爷在老街长大,与爷爷生命交集的17年中,
    老人对她的影响至深,退休后,路方红整理了爷爷的手稿和日记,
    撰写出20万字的《路大荒传》,她说,爷爷把蒲松龄的手稿捐献给了国家,她也要把爷爷的手稿全部捐献出来。
    f71f878357376e6994eb09871ef0b627.jpg
    在泉城老街,像这样的故事绝非孤例,王献唐、屈万里、鞠思敏、辛铸九……
    这些仁人志士把守护中华文明灯火当做自己的本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
    将许多珍贵的文稿书籍保存了下来。当今天的人们有幸翻阅这些古籍时,
    也应该记住他们的付出和牺牲。上善若水,润泽万物,清冽的泉水流成溪,
    汇成河,聚成湖,鲜活了老街,也把“明取舍,知大义”的君子之风流淌进每一个人心田。
    891239e5e8769426bc0e9b15a696aad8.jpg
    老街上早就有了自来水,但人们还是喜欢喝泉水,一早一晚打水的人络绎不绝,
    大桶小桶肩扛手提,仿佛只有这泉水泡出的茶、煮出的饭才有滋味。
    如果甘甜的泉水是从自家院子里冒出来的,那就更美了。
    曲水亭街15号始建于清末,院中有一眼从未干枯过的“佐泉”,
    今年65岁的王俐从小就生活在这里。老街居民临泉而居,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许多用泉爱泉的规矩,起凤桥街9号是周惠琴老人的家,
    院子里的全叫起凤泉,几十年来,全家泡茶做饭用的都是泉水。
    fc8d424fea27a274aa678c269552b8ba.jpg
    随着城市的发展,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留下老济南记忆的街巷越来越少,
    很多游客都喜欢来这里寻找泉城的旧时光。为了保护这份泉水叮咚的日子,
    老街人组织起护泉志愿者队伍,像守护自己的亲人一样,守护着这汪泉水。
    保住泉水就是保住了泉城的魂,如今,节水保泉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自备井全都关闭了,地铁建设也远离了泉脉密集的老城区,
    人们意识到,只有用心维护泉水的欢腾,泉水才能给这座城市带来欢笑。
    30a9572cf49c059074ea1592204e8853.jpg
    芙蓉街是明府城街区中最繁华的一条街,因街上有眼“芙蓉泉”而得名。
    明清时期,芙蓉街周围有抚院、布政司等衙门,许多商家在此开店,
    “瑞蚨祥”的前身“瑞蚨”布店、济南第一家眼镜店、最大的百货店都曾开在这条街上。
    48e58ed4984afca7fd62715c6d11fa67.jpg
    一家门脸不大的旗袍店,在热闹喧嚣的芙蓉街上显得有些冷清,
    但正是这份孤单的坚守,让这家旗袍店见证了老街150多年的历史,
    于仁谦是老店的第五代传人,老人已经记不清做过多少件旗袍了,
    虽然现在开一间旗袍店赚不了多少钱,但他愿意守着一份老手艺,
    过着平淡如水的日子。老城老街老手艺,其实就是一座城市不改的初心与守望。
    于仁谦入行50年,始终坚持手工制作,一件旗袍上上下下60多个数据,
    需要量半个多小时,老人从不敢马虎应对。于仁谦说:
    “虽然旗袍不会说话,但是穿旗袍的人,她的肢体特征会说话的,旗袍是有灵魂的。”
    8dcb2c1b3137d5ba54d869221a83508f.jpg
    在泉城老街,有很多老手艺人,他们用一生的时光守着一门技艺,
    为济南留下了传统,也留下了生活和文化的印记。
    直到今天济南依旧享有“曲山艺海”的美誉,老街上的芙蓉馆
    ,每天上午都会有公益演出,为曲艺新秀和新段子、新曲目,提供表演的舞台,
    也让老街居民有个免费听书听曲儿的地方。山环水绕间,
    生活在老街里的人们不求名山大山的激情澎湃,守着一泓清泉穿堂入院,
    就这样不急不躁平和安逸的生活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守着老院儿,
    守着一汪清澈的泉水,有时也会守着一句承诺,守着一份淡然平和的日子。
    经年不惜的泉水,善解人意的杨柳,在四季轮回中抚慰着济南人,也让这座城市变得有情有义。
    de5f5443ea0bcb5e6edca0d1e40e2d6f.jpg
    1979年只有19岁的房泽秋,看到独居老人李玉柱因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
    和母亲简单商量后就把老人接到了家里,从此承担起了照顾的责任。君子重诺,
    一诺千金,一句“我管你”的承诺,要做起来却是35年的陪伴与守候,
    房泽秋结婚后又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里,将近40年,她家搬到哪里,
    老人就跟到哪里。2012年房泽秋的丈夫突发脑溢血去世,儿子远在外地,
    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只留下她孤单单一个人,面对着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却陪伴半生的老人,那一刻究竟该何去何从?房泽秋也陷入了恍惚与迷茫。
    7fc1d52eaac2c370f8af7de85421655f.jpg

    1cb78aa579643cd4437e31d6964feb59.jpg
    为了照顾老人,芳泽秋的儿子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家干起了网络兼职。
    背老人去医院,给老人洗澡,这些力气活他都接了过来。
    儿媳也帮着老人理发、剪指甲,就连一岁多的小孙子在电视上看到酸奶都会说这是老爷爷的。
    2014年,李玉柱老人安然辞世,享年97岁。老人即将去世时,
    说了一句:“云,亏了你;云,谢谢你”。当记者问到:“这多年你觉得值得吗?”,
    芳泽秋说:“就像我丈夫于海说的,三十多年我们坚守了承诺,完成了这个诺言,
    我们不为别的,我们给孩子做了榜样。”
    老街上的这眼“善泉”喷涌而出,从未中断。送走了老人,
    芳泽秋成立了“志愿服务团”,帮助需要照顾的老人。
    她的愿望是再干十年,让志愿者队伍达到一万人,服务超过十万的老年群体。
    3c3617a0c085b97ff953718e37d40bb5.jpg
    山东大学教授颜炳罡:“君子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无论是守住一个传统的技艺,他尽到自己的忠,对祖宗的忠,对这门手艺的忠,
    还是守住了这个泉,他是尽到了他的责,也体现了他对家乡,
    对养育他的这块水土的这份爱,还是守住一个承诺,
    他尽了他的诚信,我觉得无论是今天还是未来,君子之风永远值得发扬。”
    54ec6f4aea8e4d1a7ee83e82b4fe4715.jpg
    不让泉源干涸的方法就是用心养护,不让心灵干涸的唯一方法就是用爱滋养。
    历经600多年人世沧桑,一代代人来了又去,老街依然保持着“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的温和样貌。无论日新月异的城市如何发展,这汪清泉从未染尘,它是济南的根脉所在,也是泉城人的心灵归处。        
    跳转到指定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网站广告|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14-2015 南丰圈(南风网络科技) 版权所有 咨询QQ:QQ 客服电话:13979415368
    赣ICP备14009540号 技术支持:南风网络科技  Powered by Discuz! X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