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下载客户端后,扫描左侧二维码快速访问本站
  •       官方微信
    南丰圈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nf_quan)
    2、扫描:扫描左侧二维码
    及时获得南丰信息尽在 "南丰圈"
  •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毒毒视频认证
    发表于: 2015-7-20 12: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LOCAL201507200716000567591679048.jpg

    古竹村地处江西省南丰县白舍镇东南方,14公里的山村水泥公路连通着村庄与白舍镇。

    人民网南昌7月19日电 碧荷摇滟,橘林丛生,眼前的古竹村是此般景象。承载千年历史的古竹村究竟沉淀着哪些古风遗迹?7月16日,本网踏访了这座古老的村落。

    村落竹林遍野,古竹村也因此命名。古竹村地处江西省南丰县白舍镇东南方,14公里的山村水泥公路连通着村庄与白舍镇。村落向南北延伸,从山顶俯瞰形如三把金交椅子。古代赣闽官道贯通于此,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为避战乱从福建迁徙而来,诸多历史元素塑成了这座赣闽文化交融的村庄。

    古老建筑映显多元文化

    古竹村内古风建筑数量众多,一门一墙,一瓦一梁,无不映显多元古文化。

    村西南处有一古戏台,始建于明朝。整脊龙吻双尾,飞檐雕饰卷草镂空,斗拱放射相叠,戏台前方悬有“半入云”三字的匾额。建筑规整纤巧,古竹村的村支书刘方忠介绍,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村民会聚于戏台共庆关帝诞辰。村内建筑多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而现存的六栋祠堂皆为穿斗榫卯结构,高门重檐。

    踏着青石板,绕过上百年的罗汉松与银杏树,“刘炳炎公祠”出现在眼前。青砖灰瓦有些斑驳,先前厅已塌毁,绿青塔成片而生。正厅两侧的木壁雕刻着“忠、孝、廉、节”四字。细看不难发现精致的雕刻,龙凤,鸟语,人物汇成的浮雕依稀可见。村民说,刘氏重视教育,曾经的黄泥书院虽已毁坏,宋代以来前后培育出6位进士,8位举人,30位贡元,这些有学之士的牌匾就悬挂在祠堂之上。

    而普通民居也颇有风味,“八”字开的院门,青石或麻石砌成的台阶,石雕窗棂以及各式砖雕让人瞬时遁回千年之前。

    此外,民国时期的匾额在村中可寻,汉初文化在木雕、照壁及藻井中亦能循迹。作为红色苏维埃革命的延续地,战时的标语与红色遗址仍有保留。

    民俗与传说织造古风神韵

    行走在清幽的古巷之中,嬉戏的孩童从身边奔走,老人们聚在一起剥着莲子,古朴的民风是千百年的文化世代相传么?

    村西的“三帝宫”建于清乾隆年间,每年阴历五月十二村民会来这里进香。祭拜“关公”等神像,在袅袅的青烟中透着村民驱邪除疫,向往安乐生活的愿景。传统的节日,村民则会去戏台唱戏,村中有考取功名或娶妻生子,也会前往戏台庆贺。

    遥望青山,迎看碧塘,村中每户门前都有池塘与排水沟,这和古老的风水息息相关。信奉水能“荫养地脉”,而住户中的天井可使四水合一,村支书说,村庄始建之时,风水先生观水而合阴阳八卦,在村中挖掘100口水塘,寄托“通财路”之望。

    行之将累,村支书在一口古井窑上一瓢清水饮下,一口清水甘甜回味,这样的古井在古竹村有五口。这些双口井唤作“鸳鸯井”,青石镶嵌的水井历经岁月的打磨变得光滑,村民相信饮井中水,可滋润平和,延年益寿。

    远处池塘边老人双脚浸没在绿水中,接连的荷花含苞待放。民间传说“有叶有荷才能留住人”,所以古村的水塘大都栽种着荷花。千百年前的这片土地是刘氏宗族生活的沃土,而今与荷花相伴的村庄多是老人与小孩。

    不能消逝的千年古村

    村支书刘方忠带着一行来访者去他家中片刻歇息,他介绍说,村中居民不足五百人,许多人都搬去城镇中生活。村支书的儿女都在外地,村中有许多像他这样的中老年家庭仍住在古竹村,满山的蜜橘和大片的荷塘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

    城镇化的发展,使中国许多村庄逐渐消失。古竹村,座落在武夷山余脉之上,位置偏僻,交通闭塞都不是青山碧水能够填补的。这些古建筑与文化,让人领略千年遗风的同时,迎着街巷的妇孺,显得有些寂寥。村子的公示处贴着一大串名单,村支书说有许多村民贫瘠伤病,需要帮扶。发展与保护这个文化深厚而宁静质朴的村庄,是需要探索去计划的。

    跟随着蜿蜒的公路,古竹村消失在视野中。历史千百年的沉浮都刻在一砖一瓦中,文化的沉淀需要理解,也需要传承。千年古竹村,古风未减,发展的脚步也不会停止。(时雨、董丹)

    LOCAL201507200716000587516740770.jpg

    遥望青山,迎看碧塘,村中每户门前都有池塘与排水沟,这和古老的风水息息相关。

    LOCAL201507200717000000481559174.jpg

    古竹村内古风建筑数量众多,一门一墙,一瓦一梁,无不映显多元古文化。

    LOCAL201507200717000039693532520.jpg

    古竹村内古风建筑数量众多,一门一墙,一瓦一梁,无不映显多元古文化。

    LOCAL201507200717000051238047210.jpg

    一座古宅门前安放着一块百年之前的“系马桩”。

    LOCAL201507200717000078599183464.jpg

    古竹村老宅外墙的青苔似乎在诉说着它的源远历史

    LOCAL201507200717000096943437625.jpg

    一块石磨虽已废弃,但保存完整。

    LOCAL201507200717000106725171062.jpg

    古村的步道都是古时的大青石铺设

    LOCAL201507200717000127531984979.jpg

    古村的步道都是古时的大青石铺设

    LOCAL201507200717000230162617412.jpg

    众人拾阶而上,探访神秘的千年古村。

    LOCAL201507200717000298508272776.jpg

    古竹村有5口清澈甘甜的古井,这些古井至今仍在使用。

    LOCAL201507200717000347641500369.jpg

    古宅门板上的手工雕刻,至今看来仍栩栩如生。

    LOCAL201507200717000367160043044.jpg

    建于南宋时期的“黄泥书院”保存完好。总祠堂内悬挂的“会科”牌匾记录着当时考取功名的人士。

    LOCAL201507200717000417556482847.jpg

    古竹村有多口池塘,这些池塘集防洪、防火、抗旱、降温、洗刷、养鱼等功能于一体,体现了古竹村先民的智慧。

    LOCAL201507200717000560540550475.jpg

    地处偏远的古竹村古村落亟待保护。文化的沉淀需要理解,也需要传承。



    跳转到指定楼层
    老牛
    发表于: 2015-7-20 14: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祖坟都被他们挖橘子山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网站广告|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14-2015 南丰圈(南风网络科技) 版权所有 咨询QQ:QQ 客服电话:13979415368
    赣ICP备14009540号 技术支持:南风网络科技  Powered by Discuz! X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