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赵艳 于 2016-7-1 14:40 编辑
在南丰广大城乡,活跃着一支能文能武的民兵文艺队,他们奔走于各乡村,说文明话、演文明戏、唱文明歌,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已成为橘都大地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歌伴舞《女兵》
群众满意,才是最好的回报
日前,民兵文艺队又一次来到市山镇炉下村演出,在近2个小时的演出中,歌声、笑声、掌声此起彼伏,歌者、舞者、观者激情互动。节目既有军旅歌曲,又有相声小品;既有特色舞蹈,又有情景短剧,小小舞台旁竟坐满人,足有五百人。“演员们很辛苦,一个个都汗流浃背,还把每场戏都演得很精彩、很感人,大伙看得都舍不得走了。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常来。”正在观看节目的黄宝根依依不舍地说道。他和很多村民一样,在节目表演结束后一直把演员们送至村口,许久未离去。
“感动着老百姓的同时,他们也感动着我们。”队长芦小梅说。每到一处,村民们总是趁演员们换场的空当,端来擂茶、切好西瓜、备好三两小菜,为炎炎夏日中的队员们送去清凉。群众的认可,才是最高荣耀,才是演出的动力源泉。于他们而言,群众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
物质生活丰富了,如何使群众的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这些有特长的民兵们于是萌发了集中起来组建民兵文艺队的想法,除担负民兵基本职责外,开始慢慢地承担起县里组织的文艺演出、开展国防教育和征兵宣传活动等任务,不仅得到了民兵的响应和村民的拥护,更得到了县、乡、村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文艺队正式成立于2015年8月24日,此举在全省、全市尚属首例,不到一年时间,已累计下乡演出36场,观众人数达5万人次。
一天最多时表演三场,每场一站就是三小时,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这支兵味十足、时刻把舞台搭在群众身边的队伍,来自该县各行各业,有公务员、有老师、有农民、有创业者,年龄最大53岁、最小22岁,不仅没有任何报酬,还时常自掏腰包贴补演出。但他们的热情却丝毫未减,仍旧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排练、演出,执著地追求着心中所爱。
队员吴平,是该县琴城镇朝先村村民,凭借一副好嗓子和舞台掌控能力,在当地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歌手”,常有企业邀请其为各类活动助兴,出场费千元以上。但每每与演出相冲突时,吴平毅然拒绝邀请,无私地投身于民兵文艺队中。
“这份爱,包含很多,有对党的爱,有对艺术的爱,更有对老百姓的爱”“我们穿上了军装,身上就多了一份责任,更有义务把群众文化做得更好”……是什么理由让他们不忘初心,坚定不移走上这条义务文艺之路?27名队员有着27种感受,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梦想而努力着。
砥砺前行,一路绽放新光彩
“星空朗、月儿明,清风送爽天流云。橘海荡漾初挂果,山林隐隐闻蝉鸣。荷塘池水摇花蕾,炊烟袅袅好温馨。赤橙黄绿青蓝紫,秀美南丰真迷人!”一曲自编自演的《精忠报国筑长城》音乐快板道出了三十万橘都儿女的幸福生活,赢得了村民们阵阵掌声。
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结合当地特色文化,民兵文艺队已编排出《大地绿歌》《橘花飘香》《璀璨的南丰在前方》《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等20多个深受群众喜爱的节目,涉及小品、说唱、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集中展示了该县拥军优属、国防教育、好人好事的新风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文艺队成员,没有专业的表演技巧,但为把最精彩的表演展现给群众,每次演出前,他们一有空闲便聚在一起苦练基本功,一个拍子一个拍子地喊、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纠正,每每训练完,都满头大汗、嗓子沙哑。每看到一丝进步,他们都深感满足和快乐,而乐此不疲地坚持着。“我们虽然是民兵,但是我们时刻都以职业军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管行程远、场次多、任务重,都不怕苦、不怕累。”队员李志坚告诉笔者。
如今,民兵文艺队正在加紧排练新节目,将在七一、八一期间,为群众献上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