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一生创作的诗很多,现存于《元丰类稿》中的诗有古诗五卷,191首;律诗三卷,219首;合计400多首。其实曾巩的诗作远远不止这些。以曾巩在熙宁三年至六年任职齐州的诗作为例,曾巩专门写有《齐州杂诗序》,他在齐州经常与友人酬唱应和,但是今天留存下来的诗却只有30来首。《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送曾巩秀才序》里称曾巩初到京师时“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帅,无求曾生者,然生亦不以千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想必其中的诗作必然很多。但是因为人们普遍不重视其诗作的原因,大多数散失,不传于世。我在整理抚州有关古籍时,发现了曾巩的一首佚诗《疏山》:
素楹丹槛势凌空,一亩萧然四望通。 幽事每寻佳客共,高情还与古人同。 满山钟磬苍烟下,绕壑松篁晚照中。 曾了功名须到此,长依荷菱向秋风。
这首诗收录于《疏山志略》。《疏山志略》十二卷由清代吴廷相纂,吴尚絅校字。吴廷相,字怡堂,金溪县疏口人,尚絅为廷相之子。是志凡14卷,另有卷首、卷末各l卷,卷末附录l卷。有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新镌刻本和清同治十年(1871)木活字本传世。是志记述自唐中和年间(881—885)之初,隐士何仙舟于此结庐隐修,继而有曹洞宗二世释匡仁驻锡于此,广弘洞上宗旨,高唱五位君臣之说,而后香火不断,绵延千载的兴毁变化情况。下限止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是志卷目为卷首:引言、序、目录、凡例、绘图、图、铭。卷之9-14为艺文,其中卷之14收录的是诗。此卷开篇诗作就是此诗。 由金溪县知县宋若临始修,知县杨文灏接任后聘杭世馨、丁健就宋氏志稿修订而成书的《 [乾隆]金溪县志》卷三古迹第三个条目“疎山”下也收录了此诗。宋若临,商丘人,进士,乾隆八年任金溪知县。杨文灏,万全举人,康熙十四年任金溪知县。杭世馨,字奕闻,浙江仁和举人。丁健,字诚叔,浙江钱塘人。此书现存清乾隆十六年( 1751)刻本。
这首七言律诗《疏山》,朱国富,谢若水整理的《曾巩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8月版)及陈杏珍、晁继周点校的《曾巩集》(中华书局1984年11月版)均未收录,可称“佚诗”。但是《曾巩集》辑佚者均收录了曾巩的另一首七言绝句《疏山》:“一见云山病眼清,野僧勤动水边迎。苍松翠竹东南道,乱石峰前踏月行。”这两首诗在《疏山志略》和《 [乾隆]金溪县志》都是放在一起的。按道理来说,收录到其中一首,也应该收录到另外一首。从《曾巩集》辑佚者为曾巩七言绝句《疏山》所作的说明可以得知,辑佚者是从《康熙抚州府志》卷三十五找到的。府志的编辑是从各县县志汇集而编成,对诗文的辑录肯定有所取舍。而辑佚者仅从府志上找到此诗,如果当时能找旁证,看一下县志应该是不会遗漏的。由此可见做学问得用心。
疏山位于抚河右侧,距江西省金溪县浒湾镇四公里。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后唐官员何仙舟弃官后迷恋疏山景致而在此筑庐结室,兴建书堂,名曰“仙舟书堂”,隐居读书,是抚州地区最早书堂之一。故疏山原名“书山”。至唐中和二年(881),时任抚州刺史危全讽持书上表,唐僖宗御笔亲书“敕建疏山寺”才由书山更名为疏山。中和三年(882年)匡仁请护法居士、抚州刺史危全讽(追封南庭王)上表,同年唐禧宗御笔亲书“敕建疏山寺”。历时八年,乃成。其名扬四海。五代云门宗创始人、高僧文偃禅师专程来到疏山寺参访,十方贤达云集,常住僧众千人,为当时禅宗之中心。据弘治版《抚州府志》载: “疏山,在县西五十里,高五里,周回二十里。其脉由县西北明珠峰,连延数十里至此,止于大溪,旧志云:本梁周迪兴霸之地,唐大中初,有何仙舟弃官读书于此,因号书山。中和三年始建白云禅刹。南唐遣使过此,奏改名疏山。”宋绍兴二十年(1150),孙觌为疏山写记《疏山寺大藏记》:“抚州疏山白云禅院长老了如,以书抵故人孙靓曰:‘了如领疏山之众十六年矣,江右大丛林甲天下,隆楼杰阁相望以百数,疏山盖其一也。了如又以拚檀众香、黄金百宝创一大轮藏,聚书五千四十八卷充入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匡仁祖师开山至慧僧了如住持疏山十六年以来,疏山寺都处于江右大丛林(指寺院)佼佼者的地位,并且了如创建了大轮藏,聚集书籍五千四十八卷,由此可以看出在宋代,疏山寺发展迅速,不仅在宫殿建筑等基础社会方面日渐完备,并且在文化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孙觌(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今江苏武进人。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建炎二年为吏部尚书、建炎三年出知温州,绍兴元年知临安府。宣和六年(1124)被谪临川。虽然孙觌出生后两年,曾巩就去世了。但是毕竟是同一时代的,疏山寺的极盛需要一段的时间,曾巩应该是凭籍疏山寺的声誉前去游览而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和一首七言律诗的《疏山》诗。
我们再来看一下此诗的意思。首联写的是疏山寺宏伟的建筑和环境。“素楹丹槛势凌空”,还没有来得及上漆的柱子和已上好了红漆的栏杆横空而出,气势凌人。“一亩萧然四望通”,空荡荡的占了一亩多地,四面环境开阔。颔联写游览时的心情。“幽事每寻佳客共”,每次寻找到好的风景地,总是要和嘉宾贵客共同欣赏。“幽事”是指幽景,胜景。杜甫在《秦州杂诗》之九说“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稠叠多幽事,喧呼閲使星。”其中的“幽事”也是这个意思。“高情还与古人同”说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高隐超然物外之情总是与古时的人一样。颈联写的是拥有“高情”的“佳客”们眼中的疏山美景。“满山钟磬苍烟下,绕壑松篁晚照中”,钟磬声在苍茫的云雾里的群山中回荡,松树和翠竹在夕阳的晚归的山壑环绕。此时此景,不禁让人想到“曾了功名须到此”,在这里,我们可以“长依荷菱向秋风”。要下狠心忘了功名必须来这里沉醉于美景,在这里我们可以久久地在秋风里依偎着荷花和菱角,过我们想要的隐居生活。
曾巩的诗大都写得比较质朴,略似其文,描写自然景物尤为清丽爽朗。这首七言律诗《疏山》首句突兀而起,有泼墨之势,“势凌空”、“四望通”,写出了疏山寺铺天盖地的气势。次句写“幽事”、“高情”,从宽大时空视角取材收结,字里行间隐涵着深湛的文化意蕴。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尤其是三、四两句,推出疏山的主体形象,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一帖“苍烟”和“晚照”里的悠闲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在这幽静的环境里,正好“曾了功名”,“长依荷菱”。一个“曾” 加强了语气,显示了北宋士大夫的消极心态和人格风范。 (原创作品,非经许可谢绝转载)
作者:万安飞
(抚州市移动公司党委办公室 江西 344000) (作者地址: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大公路55号抚州移动公司党委办,电话:1387942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