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话文----即将失传的百年赣语曲艺文化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u0149lrlap4&auto=1
在南丰民间,曾经盛行着一种百年曲艺---唱话文(一种采用南丰本土土话说唱的曲艺),但是,这种百年艺术即将失传……
南丰“话文”,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属赣语文化。在南丰,以前唱话文的都是盲人,盲艺人唱话文只需用到两件简单的乐器:盂鼓和竹板。盂鼓是用一段小饭碗大小、长两尺左右的毛竹做成,将毛竹通节中空,削青留黄,待风干晾透后,一端绷以半干的猪膏表层韧膜即成鼓面。给盂鼓绷猪膏韧膜,就象给二胡绷蟒皮,但给二胡绷蟒皮是用鱼胶或牛胶粘贴,而给盂鼓绷膜面则是用一个篾丝扎成、外缠布条、同竹筒大小的箍将猪膏膜紧紧地固定于竹筒,这样膜破时更易于更换。得名盂鼓,许是因竹筒直径约小儿饭盂大小之故。也有用蛇皮蒙之说,又称为“蛇皮鼓”。唱话文的另外一种乐器是竹板,乃两片长一尺五、六寸,宽约寸余,一端稍微外翘的毛竹片做成,有的外层刷了桐油或清漆。竹板用于话文演唱时击节打拍。盲艺人将盂鼓夹在腋下,一手持竹板,另一手四指并拢拍打盂鼓,使之“嘭嘭”作响,用作整篇话文的段间过门和句间停顿。其轻重缓急,随说唱故事情节舒缓紧张而变化。盂鼓声中间伴以竹板声点拍。唱话文一般都有底本,话文脚本很多是毛边纸石印本,也有手抄本。话文多是七字句,夹杂少数长短句,基本上是双句押韵。一篇表演时长达几个钟头的话文,盲艺人靠师傅一句,一句地口传心授,死记硬背记下全部脚本,殊属不易。有一些经验丰富、功底扎实的艺人往往只需记住内容梗概,很多词句全凭临场即兴发挥、敷衍成篇,则是上乘功夫。以唱话文为业的盲艺人,都得准备一个长长的手摺,摺子上列有节目名称,有的手摺上多达几十个篇目,让听众从中挑选。演唱价格视演出时间长短而定,唱通宵的与唱到半夜结束的,要价当然不同。旧时唱话文基本是在民间。一般盲人拄着一根拐杖,或由一人牵引带路,走家串户上门献唱,乡民们便盛装一筒大米或者给予一些零钱予以报酬;有些乡邻们或冬日长夜厅堂围炉,或暑天禾场乘凉消夏,大家凑个份子,请来盲艺人唱个半夜一宿的;逢有男婚女嫁、弄璋弄瓦等红白喜事的,主家出资请来盲人唱上一二夜话文,以款待宾客。如今,随着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繁荣,唱话文的日渐衰退,如今若不进行抢救,恐怕要消声匿迹面临失传的结局。-THE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