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下载客户端后,扫描左侧二维码快速访问本站
  •       官方微信
    南丰圈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nf_quan)
    2、扫描:扫描左侧二维码
    及时获得南丰信息尽在 "南丰圈"
  • 查看: 1592 | 回复: 0

    采编
    发表于: 2018-8-7 10: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采编 于 2018-8-7 10:08 编辑

    理发匠以前称剃头匠。在清朝以前汉人是不剃头的,一直到了清朝入关逼汉人剃头才出现了剃头业。民国以后剪去头发才通称理发,但仍然有人叫剃头。相传理发匠的祖师爷姓罗,江西人(也有人说是湖南人)。名字已经不可考,是一个穷道士。据说当年雍正皇帝患头疮很严重,太监每次为雍正请发(剃头)及打辫子(梳发辫)总是感到棘手,常常挨揍,甚至还要杀头。后来雍正又从民间找了很多梳头匠进宫伺候,但也都一样被处死或发配。京城很多剃头业、整容业的人都很害怕,有的出逃,有的甚至改行了。这件事情被罗公知道了,就主动报名进宫给雍正皇帝梳头。罗公梳头,雍正感觉不疼不痒很舒服,头疮逐渐痊愈,这样罗公就救了京城的剃头匠。后来罗公羽化在白云观,被敕封为“淡泊守一真人”,就葬于白云观。剃头匠便把罗公供奉为祖师爷,定期要到白云观祭拜罗公。从前,剃头匠全靠手上功夫。一般学徒需三年,开始半年时间,根本没有实际操作机会,只能打打杂、端端水、帮客人洗洗头。每天都要训练手上的功夫,即操作推子练习手上的感觉和手劲,悬空练习手腕的灵巧,以保证剃刀的平稳和力度。师傅剃头的时候,徒弟要不离左右,仔细看着师傅的一举一动,随时听从师傅的使唤。机灵点的学徒,会在师傅即将剃好头时端上热水,在客人要刮脸时及时递上热毛巾,这样的学徒就会讨得师傅的喜爱。学徒至少要经过半年的基础训练后,才有机会在客人的头顶上进行实践操作。那时,剃光头是最检验剃头匠水平的“发型”。而老式剃刀刮在脸上却很舒服。手艺高的剃头匠,让锋利的剃刀在客人头皮上游走,不会让人有刀片接触皮肤的不舒适感。他们的顾客都是年岁大的老人,手中的剃刀是他们的主要工具。这把刀子一般在磨刀石上磨过后,还要在一块油浸的帆布上来回荡几下,使其锋利而不伤皮肤。除了工具不同外,更多的是手艺的高低,现在的年轻理发师,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对剃刀的力道、稳定性都掌握不到位,所以一般不敢刮光头。传统的剃头匠,还有一项绝活技艺,即掏耳朵。他们有一套专门的工具,分别是小银勺、镊子、竹勺、细刀片、毛球。其掏法是:先将小勺伸到耳朵中,抠出脏物;如遇耳中有炎症结痂者,则用小镊子取出结块;有些人耳毛过长遮挡了视线,则要用细长刀片压住耳毛;取出耳中脏物之后,用小绒毛球伸入耳中,轻轻转动,一种酥痒之感从耳膜附近向外蔓延,先是头皮一阵又麻又痒,然后顺着背脊而下,直至手指脚趾,最后全身一阵轻轻战栗,舒坦无比。现在年轻的理发师,大都不会这一技艺了。
    e75a505dce804d5feee3565326eed566.jpg
    老式剃头刀   
    f6738f0cf86012da71d70bdf0ded36f2.jpg
    剃头剪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我县理发人员纷纷加入理发社。原有的单干理发人员被组织进四个门店,分别在西门、南门和东门两个店,总店设在东门街口。当时由胡细润担任社长,敖吉祥为副社长,有聂三仔、蔡德福、曾长年、储自福、戈金仔、封云仔、卢丁俚等70余人。当时理发价格是剃一个小孩头为五分钱、成人头为一毛钱。全靠手工技术完成,工具简单如推剪、剪刀、刮刀、梳子、铁夹钳(烫头用)、木炭铁吹风,夏天都是用手拉布帘扇,调节温度,主要是当时电力不发达。工资按技术高低评分制,最高分为100分,唯有聂三仔师傅一人拿103分,学徒工每月只拿7元工资。        1968年后文革期间,手工业人员面向农村,下放到农村为贫下中农服务。当时下放的有:到太和公社的王大毛、王福孙、熊大伯,西溪公社的余先如、古城公社的王青林、三溪公社的刘发祥、洽村公社的赵维富等10多人。因下放县城居民减少,理发社由原来的四个减少到两个理发店,保留了东门理发总店和南门分店,南门分店基本由年纪较大的一批人员经营,有张长新、王福孙、周保生、姜云星、王正荣、王辉山、徐绍伯、章文龙等,他们的顾客常是一些老人,还兼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服务。到1974年下放到农村的手工业者基本回城,理发行业也得到发展,采用了电吹风、电剪、新式的上海理发椅凳。淘汰了一些老旧的木竹椅凳,80年代初期由退伍军人黄水泉(黄凯)从北京带回的新式烫发技术,引领了我县当时的理发新潮流。人们开始了对烫发和美发的更多需求,形成一个时代的烙印。如今走在南丰县城街上,随处可见装修华丽、设施先进的时尚发型设计屋和美容美发店,而那老态龙钟的传统手工理发店却踪迹难觅,也只有在老街上还能找到几家老师傅经营的传统理发店,分别有东门的71岁赵维富(老马)师傅、东门桥下的吴大毛师傅、南门街的老黎师傅、新建路的封泉仔师傅、西门黄氏后裔理发店等几家。最具代表性的算是老城西门外石佛寺旁(石岩下)的储祥鹰老式理发(剃头)店。一把老式木椅和铁椅子,一排简易陈旧的架子,电推剪、剪刀、胡须刷、刮刀搁在简陋的桌架上,旧旧的电吹风挂在斑驳的墙上,仿佛像老电影场景一样散发着往日时光的气息。路过的水南、杨梅、瑶浦、市山一带的老人现在还是经常光顾“储祥鹰理发店”,还有老县城一部分上了年纪的人也时常会找储祥鹰理发剃头、修脸刮胡须。65岁的储祥鹰师傅依旧坚守着他半个世纪前学来的手艺,从14岁学习父亲储自福理发,熟练的技术早已炉火纯青,修脸、修眉、掏耳、刮胡子,精湛的手艺让客人如坐禅般身心放松,现成为西关口上的一道风景线。

    出品:南丰县地方文化研究中心
    跳转到指定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网站广告|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14-2015 南丰圈(南风网络科技) 版权所有 咨询QQ:QQ 客服电话:13979415368
    赣ICP备14009540号 技术支持:南风网络科技  Powered by Discuz! X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