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坊乡港下村《柏溪吴氏族谱》里,发现曾致尧、曾巩祖孙为吴氏先人题写的墓志铭和画像赞四言古体诗各一首。 曾致尧的诗是为港下吴氏祖先吴纶题的墓志铭,不知道什么原因未见前面的散文部分,或许是遗失了,族谱上记载的只有铭文部分。文曰:“公家于江,来自阆州。维时方屯,闭蓄函收。其孰有源,而久于幽。自公自考,乃施乃流。其流自公,谁敢咏游。茫洋演迤,大小华浮。庶其瑛发,在后之修”。铭文大意:先生家现在江西,但祖籍是四川阆州。先生在思考问题时审时度势,教育后人要闭门思过,对事对人要宽容才能有收获。先生之所以才高德清,志向高远,那是因为先生长期独处修身养性的结果。自先生往上追根溯源,其家族以教育为本而流传后世。到了先生这一代,谁能超越?在知识的海洋中,先生的学问浮在汪洋大海的水面上,延绵不绝。先生的志向如此高远,是因为先生不求仕途名利,生性淡泊。先生才华横溢,在族人中能够脱颖而出,那是因为先生不断学习探索的结果。 吴纶为江南吴氏始祖吴宣之长子,自幼品行敦厚、事亲极孝、急公好义,常常周济穷人,且思考问题极其缜密。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两川节度使孟知祥在成都称帝。但是吴纶常常郁闷不乐,朋友不解问曰:“尔为帝之外孙,富贵可保永久也,何为不乐”?吴纶答曰:“天命自有定在,可妄得耶?苟区匕藉士马突疆,强取而不知悔,则己身犹恐不保,况他人乎”?后孟知祥死,子孟昶继位,欲封吴宣为蜀王。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极力劝阻,并且劝说父亲举家南迁至江西,最后在南丰定居。可见吴纶是个视富贵如浮云、淡泊名利、居安思危、高瞻远瞩的人。吴纶在父母亡故后,居丧期间极其恭谨:“寝苫枕块,夏扇冬炉,如事生焉。及至葬,依时而祭。庐墓三載,如事存焉”。就是说,吴纶在父母亲亡故停丧期间,自己睡的是席苫,枕的是砖块,夏天为他们打扇取凉,冬天为他们生炭取暖,就象父母亲在生一样的侍奉着。等到安葬后,依照时节祭奠,而且在墓旁搭棚守墓三年,就象父母亲还在一样。吴纶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卒,享年九十四岁。正因为吴纶有这样近乎完美的品行,加上两家有亲戚关系,曾致尧为吴纶写墓志铭,并且在铭文中对吴纶的才学、品行给予极高的评价。曾致尧,字正臣,江西南丰人,北宋散文家、诗人,官至尚书户部郎中,是曾巩、曾布之祖父。他长于诗文,著作颇富,文风隽美,长于讽喻,诗赋朴实无华,情趣横生。 曾巩为港下村吴氏祖先吴华题的是画像赞。诗曰“绳其祖武,树德呈祥。文章道义,千古流芳。昌后之福,炳炳煌煌。吁嗟公兮,万世其昌”。落款:学士曾巩。诗文大意:你继承祖先的事业,踏着祖先的足迹,树立起道德的旗帜,呈现出一片祥和之气。你精妙的文章和高尚的道德,将千古流传于世。你保佑和给予后人的幸福,如月亮和太阳一样,辉煌灿烂。哎呀,吴公啊,在你的庇佑下,你的子孙将永远繁荣昌盛。诗文一气呵成,流畅优美,哲理幽深,寓情于人,读来朗朗上口。对吴华在继承祖业,文章造诣及高尚的道德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后辈的影响和泽被后裔的功德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曾巩有“醇儒”之风,“性谨严”、“刚毅直方”,儒雅却又稍微有些迂腐,有“曾夫子”之称。“虽势官大人不为之屈”、“于朋友喜尽言,虽取怨怒不悔也”。这点,在他后来对挚友王安石变法有不同的见解,而能直言便能管窥一二。这样性格的一个人,应该不可能给予平辈吴华以“谬赞”,可见曾巩对吴华的文章道德都非常钦佩。再从诗文落款“学士曾巩”来看,曾巩没有以平辈的身份而是以“学士”身份落款,可见曾巩对吴华是尊崇有加。可惜族谱对吴华的生平没有记载,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也没有结果,也就无从考究吴华的生平事迹了。 据宋友贤先生著《曾巩传》载,拓岗吴氏是抚州金溪望族,始祖吴谦。第二代有吴德筠兄弟四人,德筠为长子,有子吴敏、吴畋、吴孜等七人,有女儿一人。这个女儿就嫁给了曾易占,也就是曾巩的生母。而曾易占的妹妹(也就是曾巩的姑姑)嫁给了吴敏。吴敏的女儿又嫁给了王益,也就是王安石的生母。吴华乃吴畋第三子,是曾巩生母吴氏之侄子、王安石的舅舅、曾巩的表兄弟。吴、曾、王三家以婚姻为纽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再加上吴纶、吴华近乎完美的道德品行和高深的文章造诣,曾致尧、曾巩祖孙为吴纶、吴华两人题写墓志铭和画像赞也就顺理成章了。港下吴氏有着极其显赫的家族史,这里就不多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