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如梦似幻 于 2016-2-26 09:23 编辑
南丰人文荟萃,绵延不绝;名人志士,层出不穷;英才俊杰,彪炳史册。
据史料记载:宋代南丰有进士212名,元、明、清三代南丰有进士156人、举人557人、武举58人。《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南丰籍名人62名;《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收入南丰籍文学家27人。自宋至清,南丰名人著书607种,4092卷,其中不少列入《永乐大典》及《四库全书》。随着经济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类人才不断涌现,灿若星辰。
曾致尧(947~1012),字正臣,北宋南丰人,散文家。曾巩、曾布的祖父。其祖本是山东人,为孔门弟子曾参后裔。八世祖曾略为抚州节度使,子孙散居临川、南城。曾祖曾洪立,原为南城籍,唐乾二年(875)为南丰县令,家居南丰,卒后葬于南丰,是为南丰曾氏始祖。
曾巩:(1019~1083年)北宋文学家,以文章出类拔萃,文风温醇典重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在许多地方任过地方官,他勤政爱民,公正廉明,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死后被南宋理宗追封为“文定公”,后世遂称“曾文定公”或称“南丰先生”。
曾布(1036~1107),字子宣,宋南丰人,曾巩异母弟,曾任右相。曾布13岁时丧父,从学于兄曾巩。《宋史》将曾布列入奸臣传,近代梁启超在其著《王安石评传》中则赞言:“曾子宣者,千古骨鲠之士,”认为“其才其学,皆是以辅之,南丰可云有弟,而荆公之得士,亦一夔而足者也。”并为其辩白:“荆公之冤,数百年来为之昭雪者,尚有数十人,而子宣之冤,乃万古如长夜,吾安得不表而出之。”
魏玩(女,1087年前后在世),字玉如,本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为北宋右相曾布之妻,从夫籍(南丰),女词人。因夫贵初封瀛国夫人,后封鲁国夫人,人称魏夫人。魏玩自幼聪颖,博涉群书,才思敏捷,工诗尤擅词.与曾布结成夫妻后,夫妇日相唱和,钻研更精。成诗出语不凡,豪放豁达;为词清丽婉约、意境感人。
曾怘(?~1129),字仲常,宋代江西南丰人,曾巩之孙,曾任司农丞。建炎二年(1128)迁温州通判,道经越州(今浙江绍兴),奉命监三江寨。。
曾肇(1047~1107),字子开,宋南丰人,曾巩弟。
曾肇自幼聪慧好学,师承其兄曾巩。重儒学,博览经传,为文温润有章法。容貌端庄,为人忠厚仁义。为官40年,历英、神、哲、徽四朝,在朝廷任过礼、吏、户、刑四部侍郎和中书舍人,对朝中之事敢于直言;在14州、府任地方官时,多有政绩,为人称颂。
赵长卿(1224年前后在世),号仙源居士,宋宗室。是两宋之交的重要词人。建炎三年(1129),赵长卿家人在逃难中寓居南丰。其虽为宗室子孙,但因流落异乡,追逐功名始终未能如愿,乃恬于仕进,以伤咏自娱。其词以文词通俗,善抒情爱著名。有《惜香乐府》传世。《全宋词》收录其词260余首。其词“远师南唐,近承晏欧,属婉约派。”
罗动天(?~1268),南丰人,南宋咸淳年间农民起义领袖。其家境贫寒,依靠向地主租田耕种维持生计,受尽豪坤富户残酷剥削。
宋绍定年间(1228-1233),南丰县东庄八耆首次出现“关社”组织,时聚时散,巧妙地与官府及富绅进行斗争,农民暴动时有发生,咸淳四年(1268)夏,暴雨成灾,南丰、南城、新城(今黎川)、广昌洪水泛滥,田地被浸泡冲毁,耕牛、房屋等被卷走。灾后,富户囤粮不卖,灾民饥寒交迫。无奈之下,南丰45都峡村农民罗动天、詹花五聚集佃户和饥民百余人,打开地主谌家仓库分粮,割取其田中稻谷,抄没其家产,并于八月八日乘县城官府不备,率众攻入县城,焚县衙,杀官吏、宗室。南城、宜黄、宁都等县无不震动,官绅纷纷外逃。
陈宗礼(1203~1270),字立之,号千峰,宋南丰人,官至参知政事。
幼时家境贫寒,身居陋室仍刻苦勤学。袁甫为江东提点刑狱时,陈宗礼前往拜师问学。20岁后,虽屡试不第,毫不气馁,益发愤读书。淳佑四年(1244),42岁得中进士,钦点第三名,是为探花,于所居地南丰安仁里(今胜利路魁星巷)建魁星坊。
刘埙(1240~1319),字起潜,号水村,元南丰县人。博览群书,崇拜包恢、陈宗礼,文坛上与县内谌祜齐名。宋咸淳六年(1270)中举。宋亡,作补史《十忠诗》、《思华录哀鉴》以记忠义事迹。元时,为南丰州学正,启迪有方,学务振兴;遇灾,力报实情,民得以救济。至大年间,年已70岁才受命为延平教授,仍乐教不倦。著述达135卷,其中《隐居通议》、《水云村稿》、《水云村泯稿》收入《四库全书总目》。
危亦林(1277~1347),字达斋,元南丰人,医学家,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
危亦林五世祖危云仙是宋朝本地名医,祖父危碧崖早年习医,师事周伯熙,对医理有较深研究,危亦林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长大之后,对祖传医术有着浓厚兴趣,将祖传医书及验方详细加以阅读、研究,并在行医过程中进行验证和修改,其医道日益精进。他通晓内、妇、儿、眼、骨、喉、口齿各科,尤擅长骨科,成为当地有名望的医家。
李立(1450年前后在世),字学礼,明南丰人。永乐十三年(1415)中进士,入户部。后升为贵州道御使,对贪官污吏敢于揭露、整肃。出按苏松金坛,改变因逃避劳役而按叛逆论罪的刑法。宣德元年(1426),告假归里,路经巡盐官舍,见鸡毛堆积如山,即命人拨取一只鸡毛,按其数量计算巡盐官贪赃多少,劾罢该官,被人戏称为“李鸡毛”。后任广东按察副使,补任广西。正统十四年(1449)被谪戍大同。景泰元年(1450)复官,乞休。著有《西台秦议》、《仁学随笔》、《云中杂志》等。
李万实(1509~1579),字少虚,明南丰人。诸子百家无所不览,然读书不拘泥于断章摘句。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进士。历任浙江按察司副使、给事中。万实因平日多所弹劾,得罪不少权要,以致常被改官或调迁。50岁时辞官归籍,一心著书作诗。死后,他所撰奏疏,由同年进士徐龙川集印成《恬仕录》;诗文有《崇质堂集》20卷,收入《四库全书总目》。
李梴(约1630年前后在世),明南丰人,字健斋。有奇才,不愿为官。在明隆庆、万历年间(1567~1619),因病隐居,博览医书,后常行医于江西、福建等地,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万历三年(1575);辑成《医学入门》9卷,内容分内、外、妇、儿各科和急救等;并专列《习医规格》一篇,在医德方面提出“不欺、养性、行仁”的主张。
江义、周八(约1638年前后去世),南丰人,明末南丰西乡农民起义军首领。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土地兼并日趋激烈,赋税徭役日益加重,各地农民纷纷起来反抗。铅山马廖洋、张普薇倡“密密教”,江义、周八前去拜师。崇祯五年(1632),江义、周八在南丰乡村立庙庵,掌管教权,联合铅山,相互呼应。崇祯十年,铅山爆发张普薇为首的农民起义。江义、周八于次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在南丰下坑庵、白竹庵、社坑庵,以教众为基础,聚集于军峰山下的封山,发动了农民武装起义。二月初,义军由封山出发,一路杀败沿途阻截的宜黄地主武装,于初六日进饶坊,初八入神岗,占据石头寨作大本营。不久,配合铅山义军一度攻克南城,直逼南丰。义军声威大振。
汤来贺(约1655年前后去世),字佐平,号忆惕庵,明南丰人。
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任扬州司理时,以廉洁闻名,曾多方赈济、救治灾民,平反被监禁在死牢中的冤囚。史可法对汤来贺甚为赞许。后官至户部侍郎和兵部兼巡抚。明亡,归里为遗民。清顺治五年(1648)主白鹿书院讲习,从学者甚众。著有《内省斋集》22卷和《鹿洞迩言》、《居恒语录》,均传于世。82岁病故,葬南丰三十六都。
甘京(约1667年前后去世),字楗斋,南丰人。慷慨有傲气,好学能诗文。初为童生,后无意科举,改以谢文洊为师,与同乡封浚、黄熙、曾曰都、范龙光,汤其仁号“程山六君子”。清康熙五年(1666),地方荒乱,甘京力请豁免税役,赈济饥民,深得乡人称颂。闽中县令闻其名,许以重金聘请甘京为幕僚,京以婉言谢绝。宁都“三魏”中的魏禧评论甘京道:“楗斋萧然一布衣而营心天下”,“其行谊胜经济,经济胜文章。”著有《通鉴类事抄》120卷、《轴园稿》10卷、《不焚诗》2卷、《无名高士传》一卷,并传于世。
谢文洊(1615~1681),字秋水,号约斋,南丰人,明清之际理学家。
谢文洊少年时,在舅父家得朱熹晚年论著,爱不释手,细读精研,对他后来治学影响甚大。21岁时,其父谢天锡在广昌县香山筑学,命谢文洊与兄弟在彼处读书,研习应举学业。崇祯十二年(1639),他应乡举未中,遂厌薄举业,渐生出世之念。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他毅然尽弃举业,入香山学禅。先后研读了陆九渊、王守仁、王畿等人的著作,一心向儒,与友常常讲论王守仁心学。后在新城(今黎川)神童峰大兴讲会,与辩论中受程、朱理学影响,乃专心研习其学,在南丰县城西建程山学舍,设“尊洛堂”,与李萼林、邵睿明等讲学其中。
吴廷璟(约1644~1720),字秀贤,号蒙斋,南丰人,清代名医。习医于谢子实、李只操。谢、李医术精谌,廷尽得其传。在淮南一带行医施药,手到病除,名声大震。江宁布政使之母得一怪病,日夜数十餐,食数斗,稍缓即大呼“饥死”,四十余日不睡,多方求医无效,请廷诊治。治疗方法用水中枯木煎水缩得汁,口服后沉睡五日,遂愈,呼为神医,而廷谦虚地说“系谢、李先生教我也。”归里后,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廷对家境贫寒的患者,不仅优先免费为其诊治,亦上门亲施汤药,直至病愈。其医术医德均为后人所称颂。
罗俊彦(约1720年前后在世),字光美,南丰人,清代名医。康熙三十四年(1695)春,建昌知府请其为母诊病,待俊彦到时人已瞑目,经观察后认为可救,即将病人颅顶头发剪去一束,用陈艾熏烤,须臾复苏,再用药调治至病愈。有人问俊彦:“先生何以知其未死?”俊彦回答:“因观其神色未变,诊断为风痰贯顶,故用艾炙。”南丰瑶浦村有一患者,请俊彦诊治,察看病情,辞不可医,并断定次日午初当死,后果如其言。俊彦医术高明,被俊彦治愈的患者,先后赠给他“国手佛心”、“仁心仁术”等匾额。
梁份(1640~1729)字质人,清南丰人,地理学家、文学家。
梁份少时家世寒微,聪颖有志。他不习举子业,而拜谢文洊弟子邵睿明为师,研习理学。康熙初,因家贫逃税,被捕入狱九年,后得友人曾若武救助。出狱后,放荡不羁,不为人所理解,独得谢文洊伯父谢进赏识,以女配为妻。后从学彭士望和魏禧,获经世之学。其文章、气节、皆名重一时。
赵由仪(1725~1747),字山南,清南丰人,诗人。5岁入学,凡读书必有所获,对经、传、史和汉书广为涉猎,有奇童之称。闭门攻读十年,才思猛进。有人常以学问自负,可是相形之下,往往自愧不如。由仪恃才傲世,声言不与流俗为伍,因而遭人嫉妒,多方造谣中伤,由仪乃作《感遇诗》以明志。后于乾隆六年(1741)中举人,十二年病故,年仅23岁。著有《渐台遗草》。
刘见南(约1783年前后去世),字见南,一字诚甫,南丰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任刑部主事。兵部侍郎颜希深奉诏查讯山东案情,请□同行,对其才华大加赞赏。又得大学士柯桂举荐,留刑部补陕西司郎中。次年以老母年近八旬,请假省亲。回乡数月,母卒。服丧后,补任原官。有豪富犯法,企图以贿赂脱罪,□按律审断。以后出任甘州知府。甘地贫瘠,年仅一收,百姓甚苦。刘对府衙徭役捐派负担均予废除,并向富户借种籽散放,帮助百姓解决生产急需。不久,调浙江温州兵备道,因海防有功,又调浙江按察使,旋升任福建布政使,适逢金华、绍兴、衢州、严州几郡遭水灾,□将各郡逃亡户虚粮并归水灾区奏请豁免。任职三年,告病归里。次年又起为刑部右侍郎,至京时旧病复发,再次告假,返乡后病故。葬三十二都下罗堡岭头山。
刘衡(约1840年前后在世),字蕴声,号帘舫,南丰人。清嘉庆元年(1796)副贡生。历任广东四会、博罗;四川垫江、梁山、巴县知县,升绵州、直隶州知州和保宁、成都府知府。后官至河南开归陈许兵备道。刘衡任地方官时,明察事理,管理有方,故有“遵理守法”的“循吏”之名。博罗城乡原设押征粮店,百姓苦于徭役太重,衡到任后即令撤除。博罗多次发生自杀案,豪绅与污吏暗中勾结,操纵诉讼以渔利。刘衡经过调查,对制造事端的豪绅、污吏予以严惩,以后不再有人因受官司之苦而轻生了。梁山常旱,刘衡择地修筑塘堰,连接数十里,百姓赖以安居。衡在垫江、梁山等地为知县时,衙前悬一面铜锣,有人击锣,闻锣声即出庭理事,四川百姓称其“刘大锣”。著有《庸吏庸言》、《蜀僚问题》、《读律心得》等书,死后葬南丰七都下源堡。
李铎(约1795~1865),字省斋,号儆堂,又号“小字山房主人”,清南丰人,医学家。幼年家贫失学。30岁时,伯兄勉堂为庸医误诊而死,于是发愤学医,上至《灵枢》、《素问》,下至历代医著,无不深研穷究。游江浙、两湘,与名医交好,医术日精。后定居金溪浒湾,行医20余年,名噪一时。铎为人诊病,必究其病源,间用一药,如高手对弈,扼要夺奇,故而常稳操胜券。清咸丰三年(1853),李铎集病案300余例,汇集成出,自题《医案偶存》,共12卷计16万言。内容以杂病为主,旁及妇、儿、咽喉、口齿、伤寒、湿病诸科,刊于同治四年(1865)。
吴嘉廉(1818~1878),清南丰人。青年时代多次应试落榜,遂投笔从戎。在曾国藩部下为幕僚。曾国藩常以军国大事相咨询。后以知县补荐升直隶州知州加运同衔。咸丰十年(1860)前后,告老寓居上海,与清末改良主义评论家王韬等名士时相过从。1872年4月30日,英国人创办《申报》,聘嘉廉任主笔。早期《申报》的评论,大半出自其手,1878年7月3日,病故于上海。《申报》主持人羡查曾以“尊阃阁主人”之名在该报上发表文章,表示哀悼。
刘孚翊(1848~1881),字鹤伯,又字纶阁,清南丰人,外交家。孚翊博学通达,品学兼优。光绪二年(1876),他以幕僚身份随刘钖鸿、郭嵩熹出使英国,使馆奏章和外交文书多出自其手,与参赞黎庶昌并称“使署二贤”。次年随刘钖鸿出使德国。光绪六年,由通判提升为道员,仍留德国。第二年,因肺病在德国柏林去世,年仅33岁。死后以玻璃棺置放遗体,用药水浸泡运至上海易棺安葬,追赠为光禄寺卿。
吴嘉善(1818~1885),字子登,清南丰人,算学家。咸丰二年(1852)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授散馆编修。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他深感要抵御外敌入侵,必须知己知彼,乃刻苦地向英、法传教士学习,能读懂英、法原版书籍,博通西洋史地,旁及数理之学,熟悉洋务。
鲁琪光(约1828~1898),字芝友,江西南丰人,清代著名书法家。同治戊辰(1868)举进士,散馆授编修,旋补陕西道御使,授山东登州知府,并署登莱青道,调补济南知府。文章道德,冠绝一时,尤其擅长书法。在翰林院供职时,索书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竟然连朝鲜、日本人士都以得其零缣片楮而争相宝贵。晚年书法更臻化境,珠圆玉润,雍容华贵,收藏家们争相鉴赏珍藏。先生乐善好施,那些生活窘迫的故旧,招揽奉养常达数十家;相识与不相识的江西老乡,只要是求助于他的,无不挽留幕下提供食宿,故而居官三十年,却依旧清贫如洗。享年70岁。
李湖(约1739年前后在世),字又川,一字又徐,号恕斋。世居南丰县城北,其父李凤诏始迁居南昌湖中。乾隆已未(1739)进士,选任山东武城知县,调郯城,迁宁海知州。乾隆东巡时召之应对,擢泰安府知府,调直隶大名府,复调保定府。
谭泰来(约生活于1862年前后),字少柳,江西南丰人。因军功授县佐,任江苏海州州判,继历泰兴、崇明、丹徙、江阴等县知县,后升任知府,历任常州、镇江、苏州等府知府。任职期间,颇有政声,尤其在崇明、丹徒两县政绩卓著。
徐坤亨(约1820~1898年左右),字子坚,江西省南丰县市山镇贯巢村人。生性诚笃。为人厚道,年轻读书时便慨然有济世之志。年稍长,精研算术,随兄长子云经商于八闽三楚间,遂致巨富。多行善举,凡生活困难的亲戚乡邻,无不给予资助。养育弃婴、抚恤孤寡,次第举行。对于地方公益事业极为热心,开办义仓、兴修书院试馆、修建道路桥梁,捐资尤巨。今南丰至南城路段犹存一座石拱桥-“子云桥”,就是他独资修造的(为悼念英年早逝的兄长子云而命名)。
谭尚忠(1722~1796),字因夏,一字古愚,号荟亭,清代江西南丰人。其曾祖乐善好施,后家道中落,三代单传而生尚忠。中乾隆辛未(1751)进士。初任户部主事,升员外郎郎中,转监察御史。外放为兴泉永道摄厦门同知,因为洋行陋规案的牵连被罢官。
刘庠(1824~1901),字慈民,号钝叟,清南丰人。祖父刘衡为清代循吏,官至兵备道。其父刘良驹,官至两淮盐运使。刘庠幼时随父居京师,受业于曾国潘。咸丰元年(1851)顺天乡试举人,官内阁中书,充国史馆、方略馆校对。后淡于仁途,辞官归里。
赵惟熙(1859~1917),字芝山,南丰人。幼随父入蜀,求学于壁山名儒郭兰塘。清光绪十六年(1890)中进士,入翰林院。历任会试同考官、学政、国史馆总纂、知府、垦务官,民国时任陆军上将、都督、宣抚使,参政院参政、参议院议员等职。
赵世骏(1920年前后在世),字声伯,号山木,南丰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官中书。擅长书法,平生致力于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体,所书几可乱真。与清书法家鲁琪光齐名。后因近视不能悬腕作书,乃钟情于金石碑帖鉴赏达30余年,书肆所印古碑贴能得其评鉴者为时人所重,与翁方纲同称为金石名家。居北京琉璃厂北柳卷南丰会馆数十年,四方求书碑铭者络绎不绝,声名远播。
汤燮(?~1926),字兰阶,南丰县人。20岁补博士弟子员。37岁任督堤,精心组织修复鄂地钟堤,根治水患。后任新滩司巡检。以重德轻利、笃行爱民闻名,江汉一带称其“循吏”。他自幼爱兰花,因爱兰而善画兰,所画之兰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尝致力绘兰40余年,画作汇集成册,题名《兰花百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