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县通过创新救助对象“全覆盖”、救助资源“大统筹”、救助力量“大整合”机制,积极探索具有南丰特色的“党建+社会救助”新模式,社会救助工作质量不断提升,民生底线不断筑牢。将社会救助申请事项嵌入“一窗式”政务服务系统,线上线下联动,实现社会救助“化繁为简”。 一方面,三级互动“一站扶”。在全县12个乡镇、185个行政村(社区)建立了一体化运行、集成化调度、信息化支撑、扁平化管理的“一窗式”政务服务平台。按照“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的要求,全面梳理了社区居民办事高频率事项72项,县民政局将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事项全部纳入社区服务范围。通过多部门数据共享、系统共用,搭建好县、乡、社区社会救助事项“三级联办”平台,实现救助服务“一网通办”“全域联办”全覆盖。另一方面,“线上+线下”共发力。社区实行线下“365天不打烊”服务模式,每个社区在便民服务站窗口配备2名专职工作人员坐班,休息日和节假日轮流在岗,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不断线”。对群众来申请社会救助,社区工作人员线上将申请材料直接推送至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在收到推送信息,确认受理后,立即按照社会救助申办流程限时办结,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做到线上核对和线下核查处理高效衔接,精准救助困难群众,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全力推进社会救助服务便利化,推动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质效。
一是“就近申请”变“来回跑”为“家门口办”。“一窗式”政务服务平台建成后,率先实现城乡户籍的一体化申请,全县群众无论是农村群众还是城市居民,均可在就近社区申请救助,有效解决救助事项属地办理“多头跑”的问题,节省了救助群众大量的时间成本,真正实现群众办事“家门口办”“随处办”。二是“数据流转”变“多头跑”为“一次性办”。依托政务服务数字化平台,打通了公安、民政、医保、社保、残联等信息壁垒。申请信息在“一窗式”政务系统中各部门流转,获取家庭人口、医疗费用、社保缴纳、婚姻关系等相关信息后,直接推送至受理救助申请的乡镇人民政府,申请救助的困难群众可到就近社区“刷脸”承诺授权办理社会救助事项,实现“刷脸办”“一次性办”。三是“信息反馈”变“多次跑”为“只跑一次”。通过“一窗式”政务系统的部门信息联动处理,乡镇救助审批结果反馈至社区便民服务窗口,窗口工作人员能及时以书面告知、口头告知、电话告知等形式通知申请对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完成社会救助申请,实现“只跑一次”或“一次不跑”,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动作用,让社会救助为民服务更有效率,更有温度。
一是统一设立组织,实现多“点”合一。根据网格划分、党员数量、救助需要等,全面构建“行政村—网格(村小组)—党员联户”“党建+社会救助”网络体系,每个村设置5个左右网格,形成工作合力,实现纵向整合力量“一条链”推进。二是统一建章立制,实现多“规”合一。实行网格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制度,建立“一月一清单一走访”机制,形成群众点单、支部下单、党员领单、限期交单的“清单化”工作模式。党员帮扶干部按照帮扶工作要求,每月巡防探视,及时了解困难群众家庭情况变化,及时将困难群众的困难和诉求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协助办理。三是统一配备人员,实现多“员”合一。每个网格配强若干网格员,确保每个民政服务对象有人帮、有人扶,统筹安排党员编组编队开展“网格化”服务。通过党支部竖旗帜、党员来操心、网格员来助力,大力推行“干部代跑、党员帮跑、网格员陪跑”的暖心代办机制,点对点为群众提供全方位、零距离、多元化、精准式服务,实现“事后救助”到“事前服务”的转变。
《江西改革工作简讯》2022年第1407期
来 源:南丰县委改革办 编 辑:信息处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江西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