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些里”(讲什么)
原来,在常山的南丰话,是历史上迁徙而来的南丰及周边地区人民留下的纯真乡音!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交往、需要流动,这些也常常表现为迁徙,历史上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及周边地区移民到常山的人,或许是为了生存,或许是逃避战乱,最终,他们定居在了常山。
在常山,讲南丰话的占比超过了1/3,白石、招贤、新昌、大桥头等地,很多人都说南丰话。
常山人熟知的“喝彩大师”曾令兵就会说南丰话,而且还保存着家族迁徙史的家谱。“这是2023年刚完成的武城曾式重修家谱,箬溪曾氏自明末清初从江西广昌迁居,刚开始在浙江这边‘打工’,种种粮食,随着江西那边老一辈人去世后,他们在浙江这边又慢慢有了子女,就定居在了常山。”曾令兵介绍说,他的家族来到常山已经300多年,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九代。除了他的家族以外,招贤镇泉目山村的吴氏族人也会说南丰话。“泉目山村原来的始祖邦福公,1722年到了这边以后搭了个毛铺屋,经过两年的奋斗,1724年正式在这里成立了这个村庄。”吴氏宗祠祠堂负责人吴福洲介绍了他们祖辈的故事。曾令兵和吴福洲都表示,他们对孙辈们有个“特别的要求”,就是要求他们不但要会说常山话,还要会说南丰话,长大后也要回江西去祭祖,这也是他们对传承的一种理解。听了他们的讲述,我们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先辈们靠着一双脚从江西走到常山的画面,他们在这里落地生根,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为常山的发展而共同努力。方言是文化的一种活化石,常山与南丰相隔300多公里,却流传使用着同一种语言,在“十里不同音”的江南地区实属难得,它见证和记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的故事,更是一段历史的变迁。
据1994版江西《南丰县志》记载:洪武三年,南丰遭战乱天灾,县民始迁徙外流,常山居多。又称:明清数百年间,南丰县不少农民迭遭战乱和天灾迁徙外流江西玉山、浙江常山、江山等地,南丰后裔在以上三县计3662户,16791人,148个自然村。又据1990版《常山县志》明确记载:我县地处浙西边境,与江西紧密相连,历史上由于战乱等原因,有来自江西等大量移民。全县1522个自然村,其中说江西南丰话的有526个村,占35%左右。可见,南丰人说南丰话在常山“三分天下有其一”,并不为过。
千百年来,南丰籍移居常山,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他们不仅融入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特色种植和特色文化,例如将南丰的柑橘引进常山,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着“抚州陪嫁”的传说:每当南丰(抚州历来管辖南丰)的女子嫁到常山时,都要将当地种植的“抚州”(柑橘品种)作为陪嫁之物,带上两株“抚州”果树苗,祝愿成双成对、早日开花结果。
南丰的傩舞自汉开始就有记载,动作简朴、刚劲,保持了较多的原始风貌,体现了南丰人的性格,自南丰移民常山后,傩舞也在常山各地开始出现,民间流传的各种社戏活动,如“竹马舞”就是傩舞的延伸,在文化宣传和节庆娱乐中频频闪光。尤其是新昌乡黄塘村的“钢叉舞”,早已名闻遐迩。
据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江西南丰黄荣等人最先来到黄塘村的山上搭棚开荒耕种,当时山上耕种的玉米番薯经常遭到野兽糟蹋,黄荣等村民经常上山连夜守护,用木叉等作为防身狩猎的工具,后来改用铁钢叉替代木叉,野兽出来侵害庄稼时,他们就群发而起,激烈地挥舞着手中的钢叉,将钢叉碰撞出声音,边舞边喊,以威震慑,驱赶野兽。久而久之,舞动钢叉逐兽时那雄劲刚强的节奏和着振振有威的喊声,被山民们看成是一桩热闹的乐事,他们结合祖乡的“傩舞”艺术逐步演变成为亦武亦艺的“钢叉舞”。从上世纪50年代起,黄塘村钢叉舞曾多次到常山和衢州城区等地表演,1997年参加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现场会暨浙江省“东海明珠”大型文艺晚会演出时,还荣获创作表演二等奖。如今“钢叉舞”已经成功申报为浙江省非遗项目。
同样入选为省级非遗项目的“洗马舞”、常山輶辂拳、常山传统榨油技艺、常山喝彩歌谣等,其实也都有南丰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遗韵。另外,南丰的生产、生活、礼仪、岁时、信仰等等风俗民情和丰富多彩的民歌谚语,都在历史的嬗变中,融入到常山人的血脉之中。编辑:孙 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