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进南丰县白舍镇群众文化广场,便能看到村民们唱歌、跳舞、打球……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说起这些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村民个个竖起拇指夸他们心中的“管文化”——文化站站长谢卫民。 立志当一名文化工作者 谢卫民,1976年出生在南丰县琴城镇一个普通家庭,受父亲影响,谢卫民从小喜爱文化艺术,立志成为一名“文化艺术工作者”,中考填报志愿时毅然报考了江西省文化艺术学校(现为江西艺术职业学院)。1996年分配到白舍镇文化站后,他就把文化工作当成了终身事业来干,倾注了全部精力,不管三九严寒天,还是节假休息日,17年来,他都“抱着”文化工作不放。 做好基层文化工作,首要任务是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他通过牵线搭桥、组织引导,把分散在各村组的文艺能人编成一支吹、拉、弹、唱各样人才都有的“正规军”——白舍红星文艺剧团。有了队伍,还得有节目。他组织剧团人员搞创作,结合当地实际自编自创了《十送红军》《火辣辣》《歌唱白舍》等一批高质量的文艺节目,深受群众喜爱。他发现广场是群众乐于聚集的场所,就着力开展广场文化活 动,以文化广场为载体,坚持了“一天一次群众健身活动,一月一次文艺汇演”。目前,村民们养成了茶余饭后自动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习惯,每天晚上7点到9点前来学习和锻炼的有几百人,中心文化广场也成了宣传各项政策法规的大舞台。 做基层文化工作不能光坐在办公室,要深入群众,亲临现场。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他整理材料、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在一次寻访古竹村明清古建中,因走了太多路,摩托车没油,他扶着车走在陡峭的小山路上,突然后面一辆摩托车直向他冲来,把他拖行了十多米,120急救车赶来时他已经昏迷。经过半个多月住院康复后,他“好了伤疤忘了疼”,又投入到基层文化工作中。还有一次寻访古建中,谢卫民被蛇咬了一口,脚肿得不能走路,幸好当地村民及时发现,敷了草药,才得以治愈。“真是捡回了一条命。”提起那次历险,谢卫民心有余悸。 工作起来,谢卫民就是个活脱脱的“拼命三郎”:饿了,就着山泉水吃干粮充饥;困了,倒在草丛里眯一觉。十七年来,谢卫民走遍了白舍镇的山山水水,寻访了全镇231个村小组,成了白舍的“活地图”。 打好地方特色文化牌 白舍有着悠久的历史,素有“千年古镇、傩韵桔风”之美誉,散落在各村的民俗资源非常丰富。十七年来,他一直坚持发掘、整理地方特色文化,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2005年秋,谢卫民为调查白舍镇田东村的红色革命历史,天天守在李报如老人身边,帮他挑水、担柴,找机会给他讲解党的政策。慢慢地用诚心打动老人,使老人敞开了心扉,向他道出了那段埋藏心底多年的历史。经过两年的寻遗迹、查文献,谢卫民整理出一套完整而又详细的田东村南广苏维埃政府旧址材料。现在,该历史遗址被列为南丰县红色旅游景点,并已经申报江西省红色旅游景点。 白舍镇素有跳傩闹春的风俗,这时所有的傩班倾巢而出,挨家挨户上门表演,是研究傩文化的最佳时机。此时也是谢卫民最忙的时候。这些年来,几乎每个春节他都是在村里过的。他跟随傩班,走村入户,仔细观察他们的服装、动作等,并分门别类记录在案。功夫不负有心人,至2010年春节,他已跟随了9个乡村傩班,走了13个自然村,经对比考证,发现了2个傩舞新品种,进一步完善了南丰跳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史资料。 在做好群众文化工作和发掘、整理地方特色文化工作的同时,他还努力推介、宣传白舍的民间文化和民俗资源,先后撰写了30多篇文化稿件在环球网、《江西日报》《抚州日报》刊登。2012年春节前夕,得知江西都市频道要做一台以乡村文化为主题的元宵晚会时,他敏锐地意识到白舍的傩文化和瓷文化可以做文章,他立刻送去资料,促成了江西都市频道携山东齐鲁电视台、江苏城市频道、湖北今视频道、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等一起进行了白舍镇和合起舞闹新春节目的直播互动。近年来,他先后邀请了大众摄影、车坛摄影、江西日报、抚州日报等媒体及摄影家到该镇进行采风活动,江西电视台第五套、江西都市频道等媒体先后播出了白舍镇古竹村《山上土匪寨山下学府地》《白舍窑“乌”与“白”的故事》文化专题等节目。 历经风雨才能见彩虹。在谢卫民的不懈努力下,白舍镇以白舍村为代表的商埠文化和陶瓷文化、以上甘村为代表的古傩文化、以田东村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古竹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文化等都有了完整而详实的资料。经国家、省、市众多媒体的多次采风报道,当地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外界关注,白舍镇因此成为赣东南“文化名镇”。
图:白舍镇文化站
图:文化站长谢卫民
图:谢卫民与外地学者登军峰山
图:走在山路上的站长谢卫民
投票地址:http://ad.jxnews.com.cn/2013/lm/jcgz
大家帮投下票,这样的干部难得,1019号,谢卫民。
|